直击WAIC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启幕:生成式AI迎来爆发,机器人将更加“可支配”

2023年07月06日 18: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陶力,张梓桐,实习生闫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陶力 张梓桐 实习生闫硕上海报道

七月的上海,日光流火。比气温更为火热的是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大模型、机器人等新兴技术的创新浪潮。

7月6日,2023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开幕。本届大会主题是“智联世界 生成未来”,聚焦科学前沿和产业发展,重点关注大模型、智能芯片、机器人、元宇宙等十大前沿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开幕式现场注意到,无论是参展的企业,还是前来参观的观众数量都显著超越往年。

在诸多前沿科技中,大模型和生成式AI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都对人工智能行业报以期待,并提出了理性的建议。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演讲中表示,生成式 AI 的出现,对人类文明正产生着非常深刻的作用和影响。随着数字计算能力的爆炸式增长,机器计算能力和生物算力的比例正在不断扩大,机器智能占比将在未来超过生物智能。经过一段时间之后,AI 在全部智能中间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低,相比于机器智能而言,这将是一个根本性、深度的变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表示,在ChatGPT之后,人工智能研究的下一个重要目标,是要让有多重感知能力的机器人,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自主学习新技能。

谈及大模型在垂直领域的发展,姚期智认为,最容易想到的场景就是文书工作,基于大模型的语言,更多的工作可以交由机器来做。

他同时指出,当下业内的强化学习方法速度太慢,常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学好新技术,如果有强化学习的方法让机器人在几个小时内就能完成自主学习,将是重大的突破。

“大模型”融入产业

今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参展规模较往年大幅提升。展区面积达5万平方米,企业参展总数创历年新高,预计突破400家。

若论及此次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为“吸睛”的存在,大模型当仁不让。在WAIC展台上,蚂蚁集团首次系统展示蚂蚁可信AI的技术架构,以及全新升级的可信AI工业检测平台——蚁鉴2.0。

该平台可以通过智能对抗技术,生成海量测试集,对AIGC生成式模型进行交互诱导。可以理解成,它像一个24小时不眠不休的“安全黑客”在找茬大模型,从而找到大模型存在的弱点和安全问题所在。

商汤科技此次带来了“商汤如影SenseAvatar”AI数字人视频生成平台。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如影数字人生成方案只需一次真人素材录入,就能生成超写实的数字分身,实现视频制作效率的指数级提升。

目前,这一平台主要场景是帮助企业和个人轻松开展数字人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创作,同时也可为教育培训、企业宣传、娱乐文化等领域提供视频解决方案。 

事实上,AI已经是推动数字化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工具,如何让AI的应用符合安全规范,近年来已经成为业界重点攻坚的问题。随着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最强大脑”出现,人工智能的演进路线日渐清晰。

“全球170多个大模型,有100多个在国内。”上海市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盛雪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假如AGI或者ChatGPT是行业巨大变革性事件的话,它大概率会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可以类比成移动互联网。”

ChatGPT主导的对话式AI,令普通人能轻易感知和理解人工智能,人和数据结合、交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顺畅。但是,大模型的发展和落地也需要时间探索。任何技术,归根结底需要为产业和场景服务。

例如,科大讯飞、网易有道等科技公司的大模型落地,就率先瞄准了教育领域的场景。网易有道自研的大模型“子曰”最新应用成果也首次亮相。在大会现场,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虚拟人口语教练跟用户可以互动,它不仅能够针对练习者的回答提供情感反馈,还可以主动抛出问题。

不过,人工智能在产业的大规模应用,还必须解决数据爆炸式增长、数据可信流转、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海量数据复杂关联、降低计算耗能等问题。

机器人“可支配”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机器人展品琳琅满目。

当前业内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是具身智能(Embodied AI)。作为人工智能进入物理世界交互的载体,具身智能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实体相结合,让“大脑”有了可支配、可感知、可交互、可行动的“身体”,作为人类的重要伙伴和助手,带来巨大便利和效益。

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现场指出,基于现有的发展趋势,未来机器人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在具体比例方面,马斯克认为,机器人和人类的比例将会超过一比一,也即地球上机器人的数量将会超过人类数量。

在人形机器人可以扮演的角色方面,马斯克表示,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目标就是做那些人类不想做的事情,例如自动驾驶、工厂搬运等。“Optimus人形机器人能够帮人做一些工作,它也不是非常强的智能,但是有足够的智能来做一些无聊的、重复的而且危险的、人类不愿意做的工作,这是我们的目的。”

马斯克算了一笔账,一般情况下,一辆家用车一周大概是10到20个小时的使用时间,多数时间都是在停车场里趴着,但是对全自动驾驶的汽车来说,一周可能被使用50到60小时,一周共168个小时,因此全自动驾驶汽车比非全自动驾驶汽车的使用率翻近5倍。

不仅在开幕式现场,在位于上海世博展览馆的展台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发现了许多“人形机器人”产品。

“就像从台式电脑到个人电脑,再到手机的发展趋势一样,通用人形机器人未来会逐渐成为行业的主流。”傅利叶智能负责人在展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目前通用人形机器人硬件基础基本奠定,大模型推动的应用浪潮即将来临。“我们感受到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未来可期,因此其也抢抓先机,将发展战略逐渐切入到万亿级通用机器人领域。”

据了解,此次傅利叶智能带来的人形机器人GR-1身高1.65米,体重55公斤,全身自由度达40个,最大关节模组峰值扭矩可达300NM,步行速度可达到5KM/h,负重50公斤。

这款机器人有高度仿生的躯干构型、拟人的运动控制,具备快速行走、敏捷避障、稳健上下坡、抗冲击干扰等运动功能,结合认知智能,能够与人协同完成动作,在工业、康复、居家、科研等多应用场景潜能巨大。

另一品牌达闼人形机器人小姜下一代Cloud Ginger 2.0也亮相WAIC,在展台担任“迎宾小姐姐”。在与观众互动过程中,Cloud Ginger 2.0堪称“百科全书”,可以进行多轮对话和多模态交互。

据了解,这款最新型人形机器人全身采用了柔性关节-SCA2.0 和多种传感器,实现了高精度智能抓取,同时具备视觉和激光定位导航能力。基于精准定位和自主行走,可以提供迎宾接待、商务导览、冲泡咖啡、物品递送、节目表演、陪护照看、教育科研等服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随着AI的快速演进,机器人变得更加“可支配”,未来落地生活场景的方方面面也具备了更多可能性。

AI伦理与机制

另一边,生成式AI的火爆也令业界感到担忧。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不仅对数据、算法、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安全、隐私、伦理提出更多挑战。在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健全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让AI技术真正地释放应用价值。

人类花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当下的伦理和治理机制。如果允许人工智能形成像人类一样的意识和智慧,人类该如何满足伦理和治理的要求?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干预机制是什么?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式上,2018年图灵奖得主、Meta AI基础人工智能研究院团队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表示,他完全不同意“因为任何人可用人工智能做任何事,情况可能会非常危险,所以需要严格监管人工智能。”的说法。

在他的判断中,从长远来看,使人工智能平台安全、良善、实用的唯一方法就是开源。

杨立昆谈到了人工智能变得智能、可控的方法。“如果你认为达到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的方法是做更大的自回归LLM(大语言模型),然后利用多模型数据测试,那么你可能会认为,这些人工智能系统不安全。但事实上我不认为这个系统可以非常智能,我认为它们变得智能的方法也是让它们变得可控的方法,即目标驱动人工智能的理念。本质上来说,这是它们必须满足的目标。”

杨立昆认为,人工智能系统不会通过一点一滴的渗透来欺骗或支配人类。人类可以设定迫使人工智能诚实的目标,例如迫使人工智能屈从于人类的目标,要小心那些想让它们好奇的目标,小心让它们接触到它们不应该拥有的资源。“所以我认为这些系统将是完全可控可操纵的。系统可以被设计得安全,但这并不容易。设计这些目标,让系统安全,将会是一个艰巨的工程挑战。”

但杨立昆表示,人类不必一开始就把它设计得很好,而是可以先从建立像老鼠一样聪明的系统开始,人类的目标是让它成为一只好老鼠。“有一些人因为害怕人工智能的结果,就希望人工智能受到严格监管。”

相反,杨立昆认为,未来每个人都通过人工智能助手与数字世界互动,人类所有信息都要通过这个人工智能助手,如果技术被少数公司控制,这不是一件好事。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