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门发文促进轻工业稳增长 2024年底行业总规模力争突破25万亿元

2023年07月28日 20:47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缴翼飞,岳上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实习生 岳上媛 北京报道

7月28日,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联合印发《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下称“《方案》”)。其中明确,2023—2024年轻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4%左右,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突破25万亿元。重点行业规模稳中有升,主要产品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表示,接下来将统筹做好稳住基本盘和打造新引擎。对文件中提及的皮革、电池、老年用品、预制化食品等行业将分别实施1—3项标志性举措,确保政策落实落细。同时,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充分激发内需潜力,大力实施“三品”战略,积极稳住出口优势,鼓励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市场。

夯实轻工业恢复基础

轻工业对于稳定传统工业基本盘十分重要。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轻工业规上企业营业收入达24.3万亿元,实现利润1.54万亿元,分别占整体工业的17.6%和18.3%。累计出口9535.4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6.5%。

不过,当前,受外部环境复杂严峻、需求恢复承压等因素影响,轻工业增长面临一定困难。2023年上半年,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低于工业平均增速。

“上半年,轻工业增加值规模是10.6万亿元,同比增长0.4%,实现由负转正。盘子这么大的情况下,实现增长十分不容易。”何亚琼表示,今年以来,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共同推动轻工业运行企稳回升,6月当月,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较5月回升1.7个百分点。纸浆、电池制造行业增加值增速超过20%,家电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超过10%。

此外,受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影响,上半年,轻工8种重点商品出口额2196亿美元,同比下降4.4%。但塑料制品、家用电器、家具出口保持规模优势,均超过300亿美元。

《方案》中也提出,将引导皮革、五金制品、照明电器、玩具等行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全球产业链分工地位,积极参加国际展览展示活动。

何亚琼表示,接下来将积极稳住出口优势,支持行业提高品牌产品出口比例,鼓励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市场,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发展。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而轻工业行业中企业多为民营企业。

“作为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产业,轻工业近年来总体保持平稳,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度保持在20%以上,对工业经济稳定发展起到了较大支撑作用。”何亚琼表示,接下来工信部将在轻工领域认真贯彻落实,以《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为抓手,靠前发力、精准发力,以系列有效举措夯实轻工业恢复基础。加大民营企业数字供给技术研发,推动低成本、模块化智能制造设备和系统的推广应用,让成千上万的中小微轻工企业可以上云,可以实现数字化网上销售。

优化供给激发内需潜力

轻工业是重要民生产业,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工信部数据显示,上半年轻工11类重点商品零售额3.5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4%,同比增长6.3%,反映社会消费正在稳步恢复。

7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明确要大力提振汽车、家居等大宗消费。

为了充分激发内需潜力,何亚琼指出,工信部将大力实施“三品”战略,开展“三品”全国行活动,每年发布300项行业标准,打造轻工新品、名品、精品方阵。适应快节奏、现代化幸福生活的需要,让广大老百姓享受“多、快、好、省”的轻工产品和服务。

“所谓‘多、快、好、省’,多是指品种多、业态多、场景多;快是指即时新零售,配送时间由以天为单位缩短到以分钟为单位;好是指质量好、口碑好、性能好;省是指省时、省钱、省心。”何亚琼说。

《方案》也明确,将联动线上线下拓展消费场景。开展“网上年货节”“双品网购节”“吃货节”等促销活动。大力发展智能家居体验馆、智能电器生活馆、健康照明体验中心等新零售业态,培育50家以上智能家居体验中心。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杨枿表示,商务部已在7月中旬启动了暑期消费季,下一步将开展金秋购物节、“家居焕新消费季”等活动,指导各地因地制宜举办各具特色的促消费活动,优化消费供给,释放消费潜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司副司长曹传贞在发布会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从长远来看,还需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重点,加快推动轻工行业改造升级和转型发展。接下来国家发改委将强化产业政策引导,修订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轻工条目,更好引导社会投资方向,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增强柔性生产和市场需求适配能力,扩大优质产品供给,促进产销协同、供需匹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需求。

打造预制化食品等新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发布的《方案》中,家居用品、塑料制品、造纸、皮革、电池、食品等六大万亿级规模行业被列为需要着力稳住的重点行业,老年用品、婴童用品、文体休闲用品、生物制造以及预制化食品被列为了需要培育壮大的新增长点。

何亚琼透露,接下来上述每个行业将分别实施1—3项标志性举措,确保政策落实落细,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在家居用品领域开展智能家电互联互通、“百企千县万村美丽家居”行动,造纸行业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

食品行业以及其衍生的预制化食品也在会上被重点提及。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食品工业营业收入接近10万亿元,实现利润近7000亿元。目前食品行业一、二、三产业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超千亿的产业集群区已达3个,年营业收入超百亿的龙头骨干企业近20家。

何亚琼指出,工信部等十一部门此前共同发布了《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详细梳理了全国各地特色食品产业地图。下一步将加大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培育力度,指导各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认真梳理本地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资源,明确传统优势食品产区、龙头骨干企业、知名地方特色食品品牌和地方特色小吃工业化典型案例等重点培育对象,建立产业名录并开展产区建设方案编制工作,切实推动形成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新格局,助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

《方案》提出,要实施推动食品工业预制化发展行动方案,大力发展方便食品、自热食品、米面制品、预加工菜肴等产品形态。

目前,预制菜正在成为地方产业布局的新重点。2022年以来,广东、山东、河南、福建、四川等地相继发布预制菜产业领域相关政策,从提高预制菜产业创新能力、财税政策支持、建设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推动预制菜加工转型升级等方面,引导预制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中国预制菜产业联盟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广东、山东、上海成预制菜三强省市,预计2026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10720亿元。

“相比于其他行业,预制菜行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在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政策推动下,预制菜行业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但离高质量发展还存在距离,亟待更为完善和齐全的政策体系。” 赛迪顾问消费经济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政府层面后续还需要在三方面进一步完善支持举措。一是健全预制菜安全标准体系,并加强标准实施的监管,为预制菜产业安全发展保驾护航。二是结合当地特色,完善预制菜相关政策法规,制订预制菜产业专项发展规划。三是加快推进产业链各环节协作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同质竞争,提高全产业链的降本增效。

何亚琼在会上透露,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联合相关部委研究出台关于推动预制化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针对当前消费者安全美味、营养健康、便捷多元的食品消费需求,加快地方传统美食、特色小吃等的预制化转型,推出更多品质优异、口味独特、营养安全的预制化食品。

财经日历

      • 2025年 5月
      • 28
      • 29
      • 3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查看全部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