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墨脱曾被称为“高原孤岛”,直至2013年10月波密至墨脱的扎墨公路正式通车,这片隐秘之地终能现于世人。
但身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最深处的墨脱,注定又只能是大多数人的梦境之地。北边是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高高耸立,南部最低处的江面海拔却只有700米,所有进出墨脱的人,甚至都能体会到几公里间冷热寒暑的剧烈变化,仿佛冬夏瞬间转换。更别提路途中的悬崖峭壁、湍急江河,以及雨季频繁的塌方和泥石流,使得进出墨脱难上加难。
然而,就有这样一群“逆行者”,他们以汽车银行、摩托车银行、马背银行等多种形式,深入墨脱各乡镇提供金融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农业银行墨脱县支行每年都会开展七八十次的流动金融服务,即每三个工作日往返一次。
如今,这支队伍又壮大了。近日,农业银行墨脱格当支行正式挂牌营业。周边3个乡15个行政村3000多位“边民”的金融需求得到切实满足,他们再也不用往返120余公里到距离最近的农行墨脱县支行办理业务。
在田间地头,在广袤乡野……农行员工的身影无处不在。据最新数据显示,农业银行目前有1.26万个县域网点,19.8万个“惠农通”服务点,覆盖了94%的乡镇,也是全国唯一一家在全部县域都有网点的金融机构,城乡联动优势突出,在服务农村经济、县域经济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哪里最急迫,哪里就有农行人!据统计,农业银行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设立网点500余个,在边境线2公里以内设立网点49个。截至2023年9月末,农业银行涉农贷款余额6.59万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进一步提升;县域贷款余额8.65万亿元,新增1.3万亿元,增量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在解决国内金融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农业银行秉持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承担起“定海神针”的作用。
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农行人!2022年,农业银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实现全国商业银行首单融资,制造业中长期清单项目贷款、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投放金额,均居所有银行机构前列,服务效率显著提升。不仅如此,在总量上,农业银行2022年除贷款和垫款增量连创新高外,债券投资余额达9.32万亿元,新增1.3万亿元,增量也创下历史新高;在结构上,农业银行贷款投向国家政策鼓励引导的方向,制造业、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贷款保持高速增长,积极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绿色低碳转型。
“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跟到哪里。”这构成了农业银行践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凸显了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和长远意义。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正在进行着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
理论上,高质量发展内涵十分丰富,学界已进行多维度探讨。总结来看,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实践中,令人欣慰的是,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实践已初步探索出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正如农业银行董事长谷澍在2022年度报告致辞中所述,立足“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银行”两大定位,农业银行实现量的增长加快,效的韧性较好,市场形象提升。“坚持服务实体、携手前行,是我们稳健行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是我们穿越周期、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
三农金融“方法论”
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央长期关注的焦点。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20年指导“三农”工作;自2021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连续三年聚焦“乡村振兴”。
这足以说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三农”领域。对于金融业而言,只有触达广大县域和农村地区数以亿计的农村金融群体,才能达成更加公平、更加公正、更加普惠、更加可得的“人民金融”,才能实现更加协调的高质量发展。
农业银行始终扎根在农村最深处,服务在“三农”第一线。70多年来,农业银行在坚守中奋进,在奋进中坚守,源源不断为“三农”领域注入金融养分,促进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三农”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行更是开启了金融扶农、金融助农的“加速度”。
2015年,党中央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战略部署后,农业银行通过专列规模、专配资源、专门渠道、专设权限、专项考核的“五专”机制,探索了金融服务脱贫攻坚的有效模式。
数据显示,2015年末至2020年,农业银行累计投放精准扶贫贷款9778亿元,余额从1610亿元上升至4836亿元,带动服务贫困人口1646万人次,助力全国脱贫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部署后,农业银行明确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新时期“三农”金融服务的重点,搭建了专业化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2021年,农业银行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打造“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
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2年度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中,农业银行获评最高等级“优秀”。实际上,自2020年开展考评以来,农业银行是20家全国性金融机构中唯一一家连续三年获评“优秀”的商业银行。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强则国家强。这离不开像农行西藏墨脱支行这类机构的长期坚守。他们有的坚守在祖国的边疆,有的坚守在遥远的海岛,有的坚守在雪域高原,为边远地区的居民带去宝贵的金融服务,深度诠释着人民金融“一个都不能少”的宗旨。
除了扩大服务半径、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外,农业银行还在不断创新服务机制和产品体系。
早在股份制改造阶段,农业银行就面临着大型上市银行如何服务“三农”这一世界性难题。经过不断求索,农业银行创造性地找到了破解难题的“钥匙”——实施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形成以“县域+涉农”为边界、以条块管理为特征、以资源保障为重点的三农金融专业服务体系。
近年来,依托三农金融事业部这一框架,农业银行在总分支行均设立了乡村振兴金融部。据统计,纳入三农金融事业部范围的县域支行有2000多家、网点1万多个,为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一系列创新产品也在这一框架推出:顺应农业农村加快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的趋势,农业银行大力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创新推出线上农户贷款产品“惠农e贷”;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农业银行联合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创设“富民贷”农户小额信贷产品;为支持农业强国建设,农业银行打造“强粮保供贷”“强农产业贷”“强村建设贷”系列产品。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农业银行县域贷款余额8.65万亿元,新增1.3万亿元,增量再创历史同期新高。农户贷款余额达1.11万亿元,新增3273亿元,增速41.9%,贷款户数604万户;农业银行在粮食重点领域、乡村产业、乡村建设贷款的增速分别达到60%以上、34.9%和24.1%,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富民贷”不到两年时间投放272亿元,服务农户近30万。农业、农村、农民都得到了实惠。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方法论日臻成熟:首先是坚持农业银行“姓农”“为农”的定位,70多年来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其次,紧跟国家战略,不断延伸服务渠道、创新服务产品,全力当好金融服务“三农”、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排头兵”。
中国农业银行,恰如其名,不负“农”之一字!
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万种可能”
在浙江绍兴的柯桥古镇,小桥流水,轻舟慢慢,河道中乌篷船过,弄堂里评弹声声。为恢复柯桥古镇往日的盛景,柯桥区政府近年开始了旧城改造。农行浙江绍兴柯桥支行自改造初期便对项目开始了关注与支持。该行为柯桥区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升级融资融智,累计发放5.4亿元项目贷款,用于柯桥非遗馆新馆建设、沿街传统建筑修缮以及地下室、商业街工程建设等。
在西安,夜幕降临,华清宫中,舞剧《长恨歌》正在上演。白居易的经曲诗句在歌舞与华光中再现,让人回味不绝。这离不开农行陕西分行的支持。多年来,该行紧跟西安文旅产业发展进程,推出文旅演出优惠活动,倾力支持文旅产业发展。
夜色中,类似的故事在多个地方上演。农行人足以骄傲地说:“遇见夜晚,有一万种可能。”
是的,服务实体经济也有“一万种可能”。对于银行来说,服务实体,不仅要融资力度大,投放结构优,更要做到服务效率高。如何灵活迅速打出“组合拳”,不止关乎企业资金命脉,更是高质量金融供给,服务经济稳大盘的重要课题。
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农业银行在2021年提出“服务实体经济主力银行”的定位,努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
至此,农业银行给自己贴上了两个鲜明的标签:“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银行”。这两个定位,一体两翼,好似给农业银行插上一对“翅膀”,成为该行近两年来穿越周期,并连续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刷新历史的“制胜法宝”。
财报数据显示,2020-2022年农业银行合计新增贷款6.4万亿,约是此前三年的两倍,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
除了量的合理增长外,高质量发展更重视质的有效提升。对于银行业而言,如何利用好信贷等金融工具,引导金融“活水”流向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产业和领域,具有强大的溢出效应和示范意义。在信贷稳步增长的过程中,农业银行持续思索高质量发展要求下金融行业的价值坐标,不断优化调整信贷结构。
绿色底蕴尤为显著的农业银行认识到,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未来40年“双碳”目标将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带来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银行业虽不是最主要的碳排放市场主体,但可以发挥金融引导作用,助力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价值追求。
早在2012年,农业银行就将绿色信贷纳入全行信贷政策体系,并逐渐形成了有农行特色的一套框架,将效率、效益、环保、资源消耗、社会管理等五大类绿色指标嵌入行业信贷政策。
国家作出碳达峰碳中和部署后,农业银行在2021年将“绿色金融”上升为全行三大战略之一,全面助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此外,农业银行在董事会设立战略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在高管层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印发加快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
一系列措施推出后,农业银行构筑了金融支持绿色低碳的系统工程,调动起“全身”各个组织的机能,包括作为顶层设计的“大脑”、精准输送金融活水的“血管”、指哪打哪且灵活可靠的“肢体”,还有更强风险预判和把控的敏锐“神经”。
成效是显著的。截至2023年9月末,农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超3.8万亿元,增速超40%。与此同时,农业银行支持制造业、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等体系更加成熟,三类贷款也在快速增长。绿色农行,正在超越绿色。
数字化转型诠释“幸福生活”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3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农业银行大大小小的展区,通过各种形式诠释着“耕耘美丽中国 共创幸福生活”的新理念。
在沉浸式体验区,人们排队参与“AI绘青绿”互动游戏,利用AI技术,观众可以将自己的脸换到“只此青绿”IP人物形象上,变身云髻高耸的古装舞者,在千里江山的胜景中挥洒水袖翩翩起舞。
好玩的游戏,只是农业银行科技实力的一个小小体现。要实现“美丽中国”和“幸福生活”,科技必须融入银行方方面面的业务场景,成为银行“造血”和风控的利器,最终使金融“血液”疏通至我国经济社会的“血管末梢”。
正如农业银行在本届服贸会上正式发布的“农银惠农云”数字乡村平台。该平台涵盖“三资”管理、智慧畜牧、“e推客”、乡村振兴积分等智慧场景,为县乡政府、村两委和各类涉农主体提供一揽子数字化管理工具,全方位赋能乡村治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目前平台各类场景入驻机构数量已超过10万个。
用通俗的话来说,农业银行通过科技手段和平台搭建,不仅能为乡村振兴和实体经济融资,更能融智、融技、融商。而这些才是“三农”发展、乡村振兴、经济稳大盘,乃至高质量发展的真正密码。
2019年,农业银行正式提出iABC战略,全面启动数字化转型。2021年以来,农业银行实施数字化转型“十大工程”,在平台获客、线上经营、智慧运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截至2023年9月末,农行手机银行月活跃客户达2.1亿户,连续31个月同业第一,实现三年“翻一番”的高速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农行自身的工作效率,也为高质量发展加载强有力的科技引擎。
比如,农业银行农户户均贷款金额15万元左右,单笔贷款较小。在人员、网点不增加的情况下,要更好地服务农户,数字化转型就是必选项。而通过数字化转型,农行“三农”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通过搭建数字乡村服务体系,农业银行打造了惠农e贷、富民贷等具有标识度的涉农特色场景和产品。截至2023年9月末,“农银e贷”线上信贷产品规模进一步扩大,余额达4.09万亿元,增速34%。
如果说数字化经营是农行修炼“进”的内功,那么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则是农行修炼“稳”的内功。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有与之高度相适应的金融能力来支撑。这对金融机构而言,需要刀刃向内、自我变革、“练好内功”。最基础的要求是保持自身经营的稳健,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究其原因,金融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高,外部性强。如果金融机构出现重大风险,不仅不可能支持实体经济,还可能拖累实体经济、摧毁人民群众的财富。因此,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农业银行深知其中要害。2017年,农业银行提出实施三年“净表计划”,加大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力度。针对房地产、地方债等重点领域风险,农业银行进行精准“拆弹”,全行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与此同时,农业银行不断健全全口径、全流程、全链条风险管理体系。2017年农业银行将子公司、境外机构纳入集团风险统一管理,2021年进一步强化信用风险扎口和全流程管理,在全系统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风险管理体系。
财报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5%,接近该行上市以来的最好水平且已处于行业较低水平。
探索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段时间以来,金融、资本都以追逐利润为目标,侧重对富人、大企业的服务,但对广大普通居民、中小企业的服务严重不足。其中的一个核心担忧是,向后者提供金融服务会出现亏损,可能不具备可持续性。
这显然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符。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强调的是更公平、更公正、更普惠的发展。这要求金融机构不仅要服务高净值人群、大企业,更要加强对农民等低收入群体及农村县域、小微企业、绿色低碳等薄弱领域的支持。
农业银行以自身的实践证明,这非但不会拖垮金融机构,反而增强了金融机构的“韧性”:在持续加大农村县域的投入后,农业银行形成了横跨城乡的客户基础和机构布局,在各种冲击和挑战中具备更强的抗压能力和平衡能力。
财报数据显示,农业银行县域营收占比由2017年的38.6%上升至2022年的43.8%。2022年农业银行县域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分别为3175亿、1319亿,相比上年分别增长8.1%、5%,均高于全行增速。也就是说,农业银行县域业务对全行盈利形成积极的正向贡献。
毫无疑问,农业银行兼具社会责任和财务效益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具备可持续性,其有三重要义:首先是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其次,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通过完善服务模式来推动整个银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再次,为实体经济提供高质量的金融供给,在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在更高维度上达成新的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