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之城”报告发布:城镇化下半场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常州等20城最有发展潜力

2023年12月22日 17:02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21世纪经济研究院
20个新星之城,是未来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普通地级市里的潜力之城,还有部分城市即将跨入万亿GDP城市,成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更多城市将继续快速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为广大的中国城市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与路径。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新星之城课题组 12月22日,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新星之城,未来将崛起的潜力城市》报告(以下简称“新星之城”报告)。

报告通过发展基础、发展质量、发展驱动力三大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分析了普通地级市的发展状况,并从中选出20个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并将其定义为“新星之城”。

在新星之城中,排名前10位的城市包括常州、嘉兴、烟台、温州、绍兴、徐州、扬州、镇江、唐山、泰州,排名11-20位的城市有惠州、台州、潍坊、金华、淄博、洛阳、襄阳、芜湖、盐城、宜昌。

从20个新星之城中可以看到,有16个位于东部地区,其余4个位于中部,西部没有城市上榜。从城市群来看,20个城市中长三角城市群占一半,甚至在前10名中长三角城市群占到6席。

城镇化下半场,哪些城市会崛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2022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5.22%,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的目标。以此为标志,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正式步入下半场,中国城市发展核心逻辑由粗放式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以4个直辖市、15个副省级城市以及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城市,行政级别较高,集中了大量优势资源,其中大部分城市在GDP总量、人口总量方面已达到相当规模,不过近年不少城市经济增速呈趋缓状态。而在这些城市之外,以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典型代表的普通地级市,发展潜力日益凸显,开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除了光芒闪耀的明星城市外,还需要一批发展基础扎实、发展质量过关、发展潜力突出的普通地级市,这些城市如同冉冉升起的新星,承载着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希望,21世纪经济研究院将其定义为“新星之城”。

普通地级市的发展路径各有特色,样本意义显著,未来潜力更不可小觑。为此,21世纪经济研究院提出的新星之城概念,期望能多维、全面、客观地评价普通地级市经济发展基础、质量和潜力。

除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外,在正在崛起的普通地级市中,21世纪经济研究院以2022年GDP超3000亿元、常住人口超300万为主要衡量标准观察,共有60多个普通地级市符合样本城市条件。其中,剔除掉经济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准的GDP过万亿城市苏州、无锡、佛山、泉州、南通和东莞。最终,在样本城市中,通过指标体系选出了20个新星之城。

这20个新星之城,是未来中国城镇化过程中普通地级市里的潜力之城,还有部分城市即将跨入万亿GDP城市,成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更多城市将继续快速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为广大的中国城市提供可供参考的经验与路径。

新星之城是面向普通地级市的概念,这些城市大部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并不显眼,但是它们是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越来越多的头部城市发展步入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之后,这些中坚力量将崭露头角,在中国城镇化后半场发力。这些城市之所以有着很大的潜力,是因为它们的发展仍不充分,很多城市仍处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之中,又赶上信息化浪潮,发展空间巨大。

不过,这些新星之城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与阻力,相对于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它们的行政资源、文化资源、科研资源、人才资源比较稀缺,要想取得快速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发挥优势,成为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城市新星。

如何衡量这些城市的发展,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设置了一套指标体系,希望全面准确地衡量城市发展水平,尽量真实还原城市发展面貌,挑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指标,尽最大程度还原20个新星之城发展状况,并给出相关建议。此外,为获得样本城市的一手资料,先后实地调研走访了惠州、绍兴等城市。

常州高居榜首,黑马嘉兴力压烟台排第二

新星之城排名前20位的城市依次是常州、嘉兴、烟台、温州、绍兴、徐州、扬州、镇江、唐山、泰州、惠州、台州、潍坊、金华、淄博、洛阳、襄阳、芜湖、盐城、宜昌。

(20个新星之城排名及其2022年GDP总量)

常州市排在新星之城首位,在江苏省地级市阵营中代表性较强。从指标情况来看,常州在发展基础、发展质量两个一级指标方面均排第1位,在二、三级指标方面也有不少高居榜首,大多数指标都排名靠前。

在江苏省内,苏州、南京、无锡、南通4个万亿GDP城市组成第一梯队,尤其是苏州,GDP已突破2万亿元。常州、徐州、扬州、盐城、镇江、泰州等城市GDP均超过5000亿元,可作为第二梯队,其中以准万亿GDP城市常州为首。2022年,常州GDP总量已达9550亿元,距离万亿GDP大关仅一步之遥。2023年,如果常州能顺利晋升万亿GDP城市,江苏的万亿俱乐部就又壮大一分,苏锡常都市圈也将补上短板,未来发展潜力更大。

选择从新能源产业切入,是常州能够在长三角众多工业强市中突围的关键原因。作为曾经的全国三大乘用车制造基地之一,常州在原有的汽车工业底蕴上转换赛道,大力布局新能源产业。2015年,常州市金坛区政府一次性投入28亿元,引入总部设在洛阳的动力电池制造商中航锂电(现“中创新航”),这让常州成为又一个“风投之城”。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星之城前十名中,浙江嘉兴排名第2位,成为黑马。虽然嘉兴GDP总量排名并不占优,但发展特色鲜明,尤其是研发数据亮眼,发展潜力可期。2021年,嘉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达209.97亿元,同比增长15.0%,占GDP比例为3.3%,排名新星之城第3位。

目前,嘉兴也在奋力追赶,提出“十四五”末力争GDP破万亿的目标。2021年,嘉兴GDP首次突破6000亿元大关,达到6355.28亿元,同比增长8.5%。2022年,嘉兴GDP总量达6739.45亿元,即将再上台阶突破7000亿元。嘉兴“十四五”的目标是2025年达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

山东烟台排名第三,也显示了较大的潜力。烟台在发展质量得分上排名第二,其中产业发展质量方面排在第3名。

作为GDP总量仅次于常州的新星之城,烟台2023年GDP也有望突破万亿,两座城市的差距并不大。2023年,烟台若能晋级万亿GDP城市,加上青岛、济南,山东的万亿GDP城市将增加到3座。

烟台的产业发展质量领先,2021年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598.5亿元,排在新星之城第3名;第三产业增加值为4487.11亿元,排在第1名,略高于常州。烟台因工业而兴,曾经依靠机械、电子、食品和黄金四大支柱产业一度成为山东省内经济体量第二大城市。这些年来烟台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与第二产业式微不无关系。作为老牌工业城市,烟台传统产业占比偏高,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的艰巨任务。

相比嘉兴,同属浙江的温州、绍兴GDP实力更强,不过在新星之城总排名中,二者分别位居第四、五名,不及嘉兴。2022年,温州GDP突破8000亿元关卡,达8029.80亿元;绍兴GDP总量达到7351亿元。在浙江的城市中,从经济总量来看,一直是杭州和宁波两市领跑,温州、绍兴和嘉兴处在第二梯队。温州、绍兴在发展基础、发展质量两个一级指标上均排在前十名,二者互有胜负。在发展驱动力这个一级指标上,温州位居第3名,绍兴则排在第9名。此外,温州在二级指标产业发展质量上位居第四,城镇化发展水平位居第五,均领先于绍兴。

新星之城前十名中排名靠后的徐州、扬州、镇江、唐山、泰州,在指标方面亮点并不突出,多数一二级指标处于中游水平。

从发展基础、发展质量、发展驱动力三个一级指标维度进行分析,20座新星之城表现出不同的趋势特征,其中前十名城市占据较大优势。

在发展基础一级指标上,常州高居榜首,嘉兴、镇江分居二、三名,其中城镇化发展水平方面,嘉兴、镇江依然排在二、三名。在总排名上,镇江仅居第8位,而在发展基础上镇江排名较为靠前。从具体数据看,镇江人均GDP排名第2位,单位面积GDP排名第3位,城镇化率则高居榜首,当然这也与镇江在新星之城中面积最小有关。2021年,镇江人均GDP达148204元,单位面积GDP达12404.74万元/平方公里,城镇化率79.9%。其中,2021年镇江人均GDP在全国城市中排名前二十,高于不少万亿GDP城市。

从发展质量一级指标来看,常州、烟台这两个准万亿GDP城市领先。在绿色发展质量这个二级指标上,唐山在20个新星之城中排在末尾。在单位GDP电耗方面,2021年唐山高达1108.22千瓦时/万元,是20个新星之城中单位GDP电耗最高的城市,排名垫底。

从发展驱动力这个一级指标看,芜湖表现突出,排名第1位,在创新驱动力和人口增长潜力这两个二级指标上也都排在前列。在研发投入强度上,芜湖在20个新星之城中排名第一。近年来,芜湖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49.7亿元,比上年净增24.4亿元,增长19.47%;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48%,位居安徽省首位。

绍兴、惠州单项指标强,发展特色鲜明

在20个新星之城中,不少城市的发展特色鲜明,有的城市虽然排名不高,但在新星之城中比较亮眼,在某些领域发展较好,有不少经验值得剖析。相信这些经验对于广大普通地级市来说,有良好的借鉴意义,由此挖掘自身优势与特色,在城市竞争中另辟蹊径进行突围。

浙江绍兴在此次新星之城榜单中排名第5位。在诸多指标方面,绍兴排名都比较靠前。比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绍兴高居榜首。

绍兴坐落在浙江两个万亿GDP城市杭州与宁波之间,而且这两个城市地位特殊,一个是省会城市,一个是副省级城市。这些年,绍兴提出“左右逢源”之策,推动杭绍同城、甬绍一体。绍兴“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城市发展战略是融杭联甬接沪,打造杭州湾南岸一体化发展的枢纽城市。绍兴非常重视与长三角龙头城市上海的合作,提出全面接轨上海的策略。

2022年,绍兴GDP总量达到7351亿元,杭州达到18753亿元,宁波则是15704亿元,绍兴与邻近两个大城市相比差距比较明显。不过,2022年绍兴GDP增速达4.4%,位居全省前三名,高于杭州的1.5%和宁波的3.5%,经济增长势头较好。

绍兴的产业发展格局比较有特色,以纺织、化工、金属加工三大传统产业为支撑,以黄酒、珍珠两大历史经典产业为特色,同时以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现代医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引领,形成“3+2+4”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电子信息产业,尤其是集成电路产业方面,绍兴正积极布局。2023年,绍兴要建成投产中芯绍兴二期、开工建设中芯绍兴三期。绍兴围绕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创新中心,已集聚一百多家企业,基本形成涵盖设计、制造、封测、设备等领域的全产业链,正在打造“绍芯谷”。

随着绍兴不断推动融杭联甬接沪,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再加上民营经济的活力,未来发展势头不可小觑。不过,绍兴还面临城市能级不足、城乡发展差距较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不大以及人才缺乏等问题。

广东惠州在新星之城中总排名位居第11名。在研发投入强度方面,惠州研发投入占GDP比例达3.39%,位居第2。另外,在人口增长潜力方面,惠州位居1名,人口明显年轻化。

2022年,惠州在广东各市GDP增速排名中位列第一。这是近年来抓大产业大项目的结果,凭借距离深莞较近的地缘优势,以及政府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形成了对粤港澳大湾区优质项目的吸引力,在大园区和大项目建设的支撑下,带动惠州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作为广东省第五个工业总产值万亿城市,惠州2022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1万亿元。在复杂的外部环境下,2022年惠州的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仍然实现了较快的增长,而且在规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例较大。

惠州正在大力打造电子信息、石化能源新材料两大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迅速增长的高新技术企业日益成为这两大集群的中坚力量,并引领惠州制造业的升级。以2022年为例,惠州存量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50家,增长超过36%,增幅排名珠三角第一。

然而,相比广佛莞深而言,目前惠州经济体量还比较小,中小企业特别是科创型企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尚不明显大。下一步应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继续推进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扩展和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进一步做大做强制造业。

在人口增长潜力二级指标上,惠州排在新星之城首位。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惠州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仅为10.05%,在20个新星之城中,老龄化程度最低。长远来看,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关键词,过去那种拼劳动力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如何实现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将是未来惠州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新星之城如何引领普通地级市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告别了高速增长时代,迎来了人口老龄化等挑战,中国城市发展需要向高质量迈进。

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拥有优势资源,改革开放以来获得了长足发展,在2022年24个万亿GDP城市中,这些城市占据18个席位。反观普通地级市,由于缺乏资源、政策倾斜,发展面临较大阻力,在万亿GDP城市中仅占6席,数量占比1/4,若从经济体量占比来看差距更大。

进入新发展阶段,普通地级市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大,随着超大、特大城市经济外溢效应越来越显著,其所处城市群、都市圈的大量普通地级市将迎来新的增长。此外,更多的区域中心城市逐渐成长起来,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达的城市群之外,以这些城市为核心形成新的区域增长高地。

在准万亿GDP城市中,常州、烟台即将跨过万亿门槛,唐山、徐州、大连、温州GDP在8000亿到9000亿元区间,6个城市中仅有大连是副省级城市,其余均为普通地级市。这也证明了普通地级市的增长潜力,而最优秀最有代表性的新星之城,将引领普通地级市的发展。

当然,在看到新星之城巨大潜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不足之处。其中大部分城市仍处在快速工业化进程中,城镇化率也不高,甚至有4个城市低于全国城镇化水平,因此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仍路途遥远。此外,不少新星之城人口增长缓慢或减少,老龄化趋势严重,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绿色发展质量不高,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缺乏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公共服务配套水平不高,存在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未来,新星之城如何高质量发展?对此,21世纪经济研究院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希望各地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高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

首先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新星之城与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相比,最大的劣势在于缺乏资源,这正是吸引产业、资金、人才的最大短板。由于发展较为滞后,不少新星之城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突出,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产业支撑不足与城市功能不足相互制约,导致不少中等城市跌入低水平发展陷阱。但新星之城城市规模、经济体量较小,所谓船小好调头,要发挥这种灵活优势,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有特色的城市发展路径。

其次是积极融入城市群、都市圈,推动合作协同。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随着全国19个城市群形态加速形成,城市群中心城市正快速发展,对邻近区域产生溢出效应。此外,发达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还是创新资源的集聚中心和创新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高端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门户。中心城市通过功能拓展、产业疏解与转移,将对城市群内的新星之城产生辐射带动作用。

目前国家级都市圈不断扩容,各地也在不断制定都市圈发展规划,经济发达地区以超大、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内部联系更紧密,城市分工协同水平更高,中心城市外溢效应明显,随着产业转移及产业链分工布局调整,都将为新星之城带来产业增长的机会。

第三是反思强省会战略,培育新增长极。在城市竞争中,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很多省份于是大力推行强省会战略。已有十多个省份提出强省会战略,其中大部分是中西部省份。很多中西部省份呈现省会城市一城独大格局,与省内其他城市发展差距较大。目前,一些地方也意识到这一问题,比如四川省近年来发力副中心城市建设,绵阳、宜宾表现突出,二者是四川最有希望成为新星之城的城市。

强省会战略固然可以集中资源优势,壮大发展省会城市,在城市竞争中保持相对优势,但也应反思其带来的城市发展梯队断档问题。建议中西部省份加大对省域副中心城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的支持力度,发展特色产业,与成都形成协同互补的发展格局。

第四是坚持绿色低碳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星之城大多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工业等领域排放量较大,要尽快实现产业结构转型,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转型。绿色低碳还会带来新的产业机遇,在这个新的赛道上,所有城市的起点相差不如传统赛道那么明显,这是新星之城重塑竞争力的一个良好契机。

第五是强化科技创新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此次新星之城榜单中,长三角城市群众多城市入围,这与长三角城市群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脱不开关系。新星之城要抓住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机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强度、推动技术研发转化,促进产业智能化升级转型,寻找差异化发展的新科技赛道。

第六是探索具有持久吸引力的引才留才政策。随着少子老龄化的加剧,未来不少新星之城或出现人口减少态势,需要采取措施避免人口剧烈波动对城市正常发展造成的干扰。新星之城应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积极引进人才,优化城市品质,构建开放、多元、包容的城市聚才新格局。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