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周报第30期丨生态环境部:2022年深化低碳城市等试点;苏州查处全国首起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案件;“绿色低碳”写入央行金融科技发展新规划

2022年01月10日 15:29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晨,李德尚玉
本期看点: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2022年深化低碳城市等试点工作;全国第一案!苏州查处首起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案件;2022年首周全国碳市场价格持续上涨,CCER或将加快重启;“绿色低碳”写入央行金融科技发展新规划。

刚刚过去的2021年,“双碳”政策体系基本框架已搭建完成。步入2022年,各项政策将不断细化并开始落地,在先立后破的过程中,少不了新与旧的矛盾,少不了立与破的磨合。下一步,更多更细化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如何探索落地?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双碳”相关政策?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2022年深化低碳城市等试点工作;全国第一案!苏州查处首起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案件;2022年首周全国碳市场价格持续上涨,CCER或将加快重启;“绿色低碳”写入央行金融科技发展新规划。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2022年深化低碳城市等试点工作

1月7日,生态环境部以视频形式在京召开2022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总结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分析当前面临形势,安排部署2022年重点任务。会议指出,2022年,生态环境部将重点抓好有序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保护监管、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执法和风险防范、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等六项重点任务。

生态环境部将在2022年深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研究制定“两高”行业环评管理规范性文件,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将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作为督察重点。与此同时,做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管理,健全碳排放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深化低碳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城市试点工作。

21低碳快评:“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2022年生态环境部还将延续2021年在环境监管方面从严、保障核安全、环保督察,将科学、透明、统筹兼顾作为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主基调。此次会议还强调了长短期目标、工作节奏与力度问题,要求各部门工作更加系统化、合理化、紧贴国家战略。这也是对于2021年一些“一刀切”、认识不深刻导致实施执行过程出现偏差等现象的回应与纠正。

2、全国第一案!苏州查处首起碳排放配额未按期履约案件

苏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于2022年1月1日在对张家港某公司开展节日生态环境安全检查中,发现该公司未按时足额清缴2019-2020年度碳排放配额,涉嫌违反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第十条之规定。

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信息,2021年12月31日,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结束。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累计运行114个交易日,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79亿吨,累计成交额76.61亿元。 按履约量计,履约完成率为99.5%。12月31日收盘价54.22元/吨,较7月16日首日开盘价上涨13%。

21低碳快评:按照规定,重点排放单位应当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数据,清缴碳排放配额,公开交易及相关活动信息,并接受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但仍有少部分企业有未能按时履约或虚报碳排放数据等行为,这一方面与企业对碳减排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低有关;另一方面碳排放交易体系现有政策的法律位阶较低也会造成监管不足,惩罚力度不足等问题。《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已列入《国务院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并且生态环境部已就其草案修改稿公开征求意见,有望在今年出台,对碳交易、履约等工作形成更强约束。

3、2022年首周全国碳市场价格持续上涨,CCER或将加快重启

1月4日至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4,583,731吨,总成交额246,528,378.70元。

挂牌协议周成交量555,692吨,周成交额31,907,394.34元,最高成交价59.64元/吨,最低成交价54.23元/吨,1月7日收盘价为57.59元/吨,较2021年12月31日上涨6.22%。

大宗协议周成交量4,028,039吨,周成交额214,620,984.36元。

截至1月7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83,373,081吨,累计成交额7,907,758,401.69元。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总体设计技术专家组负责人张希良对近期碳市场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尽快把水泥、电解铝纳入碳市场的覆盖范围。第二,进一步提高碳排放基准。第三,引入拍卖机制进行配额分配,引入第三方投资者进入碳市场交易。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也于近日透露,国家正在积极筹备重新启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的备案和减排量的签发,全国CCER市场有望加快重启。

21低碳快评:随着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期圆满落幕,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由于全国碳市场的体制机制、法律依据等方面还在逐步完善,要根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关于2022年全国碳市场走向,应重点关注配额分配情况和制度进展。

4、发改委: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开工约7500万千瓦

国家发改委2021年12月31日晚发布消息,发改委将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推动风电光伏行业健康快速发展,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生态优先、目标导向、保障消纳的原则,明确了第一批约1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50个。目前,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已开工约7500万千瓦,其余项目将在2022年一季度开工。

2021年以来,我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发电量均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截至11月底,全国风电光伏装机容量5.92亿千瓦,同比增长26.8%,稳居全球风电光伏装机容量首位。其中,风电装机容量3.0亿千瓦,同比增长29%;光伏装机容量2.9亿千瓦,同比增长24.1%。1-11月,全国风电光伏合计发电量同比增长34.7%,其中风电累计发电量同比增长40.8%,光伏累计发电量同比增长24.1%。

10月中旬以来,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陆续开工,广受社会关注。12月,国家能源局再次下发通知,要求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上报第二批新能源大基地名单。第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将重点考虑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建设,企业申报积极性较高。

21低碳快评: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体系建设重心正在由增量转为提质。从有关部门对第一批和第二批所提出的要求来看,第一批并未要求强制配套储能,但第二批鼓励建设集中式、共享式储能。这意味着此后不仅要保持一定的规模,还要同时保障消纳、提高生态效率、建设储能等配套设施。

5、五部门发文推动智能光伏创新发展,拟开展区域级光伏分布式应用示范

2022年1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目标到2025年光伏行业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新型高效太阳能电池量产化转换效率显著提升,智能光伏特色应用领域大幅拓展。

同时,要在有条件的城镇和农村地区,统筹推进居民屋面智能光伏系统,鼓励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推广太阳能屋顶系统。还要开展以智能光伏系统为核心,以储能、建筑电力需求响应等新技术为载体的区域级光伏分布式应用示范。提高建筑智能光伏应用水平。积极开展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建设示范。

21低碳快评:该行动计划把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协同、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合力、支持试点示范和行业特色应用、推动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作为组织实施的要点。目的是要促进我国光伏产业持续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随着光伏产业走入平价时代,产业发展如何实现进一步升级将是新阶段的重点议题。目前,我国的光伏产业产能在全球都处在相对领先的水平,技术研发也走在前列。将光伏技术产业与智能化运营手段结合,能够有效解决光伏发电的稳定性问题,也能够帮助光伏技术更好地和建筑、储能等方面协调融合。

6、2025年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重点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国家能源局网站1月5日消息,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到2025年,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占农村能源的比重持续提升,农村电网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壮大,绿色低碳新模式新业态得到广泛应用,新能源产业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补充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绿色、多元的农村能源体系加快形成为主要目标。

为实现上述目标,《意见》要求坚持清洁低碳,生态宜居;因地制宜,就近利用;经济可靠,惠民利民的基本原则,通过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电气化、继续实施农村供暖清洁替代、引导农村居民绿色出行来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以发挥试点带动作用、实施主体多元化、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健全完善农村能源普遍服务体系、加强农村能源统计能力建设的方式带动组织实施。此外,还将引导企业有序布局生物质发电项目,鼓励企业从单纯发电转为热电联产。

21低碳快评:农村能源消费量占整体消费量的四成左右,因此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对于加快现代能源体系构建意义重大。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能源利用方式依旧相对粗放,清洁能源使用率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也需要加快。与此同时,农村地区在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尽快推进相关配套设施机制的建设将有利于整体的能源转型。

7、“十四五”期间土壤、地下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聚焦减污降碳

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和具体安排。

《规划》从4个方面提出了20项具体任务。一是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包括加强耕地污染源头控制、防范工矿企业新增土壤污染、深入实施耕地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开展土壤污染防治试点示范等。二是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包括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加强污染源头预防、风险管控与修复、强化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等。三是深化农业农村环境治理,包括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着力推进养殖业污染防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整治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等。四是提升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包括完善标准体系、健全监测网络、加强生态环境执法、强化科技支撑等。

根据上述安排,有关部门将开展四个方面的重大工程建设,包括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头预防工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等。

21低碳快评:“十三五”以来,国家层面一直重视土壤、地下水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尚未根本改变,部分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于高位。上述规划不仅更加聚焦减污降碳,还更加注重现代化手段,包括卫星遥感等手段的应用。未来,相关领域的管控治理将更加精准科学。

二、绿色金融周报

1、“绿色低碳”写入央行金融科技发展新规划

1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指出要坚持“数字驱动、智慧为民、绿色低碳、公平普惠”的发展原则。其中提出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强化金融科技治理;二是全面加强数据能力建设;三是建设绿色高可用数据中心;四是深化数字技术金融应用;五是健全安全高效的金融科技创新体系;六是深化金融服务智慧再造;七是加快监管科技的全方位应用;八是扎实做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

21低碳快评:这是央行发布的第二份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19年央行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三年来,上述目标基本实现。不过,经济社会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为金融科技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规划将“绿色低碳”作为发展原则之一,这也是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应有的底色。

2、欧盟拟将核能、天然气列入绿色融资项目

近日欧盟制定草案,拟将部分天然气和核能项目作为过渡能源,列入有助于欧洲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绿色投资项目中。草案指出,化石、天然气和核能行业可以为欧盟经济的脱碳做出贡献。各国态度泾渭分明,法国游说保留核能投资,而德国公开反对。欧盟委员会各成员国将于1月下旬前对草案提出反馈意见,决定天然气和核能项目最终能否被列入绿色融资项目。如果获得大多数国家支持,该项草案将在2023年成为法律。

21低碳快评:根据该提案,只有达到最高标准的天然气和核电站才会被视为绿色项目,核电站必须有严格的废物处理计划,而天然气厂将有二氧化碳排放的限制。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提议,意味着未来几十年核能和天然气仍将成为欧洲主要能源之一,核能产业有望迎来较大发展空间。

3、刘桂平:推动更多区域战略融入绿色金融理念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发表演讲表示,将立足于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市场定价三大功能,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推动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全国绿色金融发展探索模式、积累经验。

推动更多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融入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理念。进一步以绿色金融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取暖等重点民生工程提供金融支持;加强绿色金融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为相关项目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21低碳快评:近年来,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成为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改革内容,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4、“绿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本要求”有望近期发布

近日,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称,指导了深圳绿金委主导国家重点绿色金融标准“绿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基本要求”的制定工作,目前该标准已进入报批前的技术审查阶段,有望于近期正式发布,成为行业标准。还协同深圳市金融局指导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组织辖内金融机构开展《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配套制度与标准的系列研究,目前已初步形成银行、证券、保险业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和标准要求,并初步制定了绿色融资主体的绿色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指引、绿色投资评估指南和环境压力测试与情景分析指南等。

21低碳快评: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央行“五大支柱”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之一,深圳市中心支行深度参与我国首部绿色金融法律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的制订,推动条例落地实施,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推动深圳形成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机制,营造良好绿色金融发展生态。

5、平安银行发布绿色金融白皮书:聚焦低碳新时代下的产业转型

1月6日,平安银行联合平安证券在深圳举办平安绿色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白皮书(2022)发布暨研讨会,发布银行业首部绿色金融白皮书。该书从银行业角度系统性地分析论述了我国绿色金融相关产业,重点聚焦低碳新时代下的产业转型、碳中和战略下的产业趋势、绿色金融的体系、机遇与挑战、绿色金融的前瞻性展望,旨在进一步向全社会宣导绿色金融的理念,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

21低碳快评:“双碳”目标下中国能源结构将发生巨大调整,绿色金融投融资规模超百万亿,这是我国银行业第一部绿色金融白皮书,对清洁能源产业链及绿色建筑、绿色交通、高碳排放等行业产业转型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绿色金融十大趋势展望。

 

撰稿:21碳中和课题组研究员 王晨、李德尚玉(实习生赵宇心亦有贡献)

统筹策划:李博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