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周报(第41期)丨生态环境部:对碳排数据造假“零容忍”;今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比要达12.2%;“十四五”能源科技路线图出炉;四部门发文共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2022年04月06日 14:3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德尚玉
本期看点:生态环境部答21记者:对碳排数据造假“零容忍”;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比达12.2%;“十四五”能源科技路线图出炉: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形成一批能源长板技术新优势;四部门发文共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近期,涉及“双碳”的规划政策密集发布。2022年“双碳”1+N政策体系还将不断完善,能源领域的一系列规划政策率先出台,先立后破,是有序推进“双碳”工作的重要一步。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生态环境部答21记者:对碳排数据造假“零容忍”;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比达12.2%;“十四五”能源科技路线图出炉: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形成一批能源长板技术新优势;四部门发文共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生态环境部答21记者:对碳排数据造假“零容忍”

3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召开3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回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表示,生态环境部始终坚持对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行为“零容忍”。

刘友宾透露,今年将继续联合有关部门在全国开展打击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环境违法犯罪的专项行动,重点查处不正常运行自动监测设备,篡改自动监测数据,或干扰自动监测设施,以及第三方监测单位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等违法犯罪行为。下一步还将配合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进一步明确技术服务机构的责任和监管要求,多措并举加强监管。

21低碳快评:这是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生态环境部首次公开对全国碳市场数据造假进行表态,也是今年3月14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碳排放报告数据弄虚作假案例以来,首次公开指出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属于环境数据造假行为。公开曝光碳排放报告弄虚作假典型问题案例,彰显生态环境部维护碳排放权交易公平、公正,促进全国碳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的决心和信心。

2、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风电、光伏发电量占比达12.2%

3月29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量化目标,包括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4.1亿吨标准煤左右,原油产量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140亿立方米左右。保障电力充足供应,电力装机达到26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07万亿千瓦时左右,新增顶峰发电能力8000万千瓦以上,“西电东送”输电能力达到2.9亿千瓦左右。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7.3%左右,新增电能替代电量1800亿千瓦时左右,风电、光伏发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2.2%左右。

《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将能源结构放在了首位,而今年的《指导意见》则将“增强供应保障能力”放在了首位,提出“以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为首要任务,着力增强国内能源生产保障能力,切实把能源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其次提到稳步推进结构转型和着力提高质量效率。

21低碳快评:在“双碳”目标下,中国正在加速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今年的《指导意见》仅提出“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并未提出具体的数值。在去年拉闸限电和目前全球能源供应紧张的影响下,中国的能源转型更加强调保障能源安全,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也提出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兜底作用,这也是先立后破这一指导思想在政策规划中的具体体现。

3、“十四五”能源科技路线图出炉: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形成一批能源长板技术新优势

4月2日,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印发《“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围绕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确定了相关集中攻关、示范试验和应用推广任务,以专栏形式部署了相关示范工程,并制定了技术路线图。

“十四五”时期能源科技创新的总体目标为:能源领域现存的主要短板技术装备基本实现突破;前瞻性、颠覆性能源技术快速兴起,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形成一批能源长板技术新优势;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能源科技创新有力支撑引领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规划提出,将重点推进先进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综合利用、适应大规模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友好并网的新一代电网、新型大容量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等关键技术装备全面突破,推动电力系统优化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提升,提高可再生能源供给保障能力。还将煤炭绿色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先进燃煤发电技术列入重点研究方向,并使之保持国际领先地位,支撑做好煤炭“大文章”。

21低碳快评:“十四五”能源结构转型,技术创新是关键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将会给能源系统可靠性和稳定性带来的新挑战,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更需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与世界能源科技强国相比,与引领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我国能源科技创新还存在明显差距,需要加快补齐能源技术装备短板,同时发挥能源技术装备长板优势。

4、四部门发文共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3月28日,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生态环境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意见》,主要目标为:到2025年,共建“一带一路”生态环保与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绿色丝绸之路理念得到各方认可,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务实合作扎实推进,绿色示范项目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境外项目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显著提升,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意见提出,加强绿色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绿色能源合作、加强绿色交通合作、加强绿色产业合作、加强绿色贸易合作、加强绿色金融合作、加强绿色科技合作、加强绿色标准合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九项合作绿色发展重点领域合作。

21低碳快评: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强绿色“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朋友圈”持续扩大。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五通”层面出发,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合作空间广阔,这也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

5、《生物多样性公约》日内瓦会议结束,为COP15第二阶段会议做准备

据新华社消息,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日内瓦会议3月29日结束谈判。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昆明大会)第二阶段会议的预备会议,日内瓦会议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了第一个关于该框架目标、支持机制的谈判文本。当天,各国政府就在昆明大会前推进工作的方式达成一致。

会议期间,各方就多种立场展开激烈讨论,展现了多边主义的力量和求同存异的意愿。预计今年晚些时候举办的昆明大会将会通过这一框架。日内瓦谈判结束后,6月21-25日将在内罗毕举行第四次工作会议,继续讨论生物多样性雄心计划,为今年更晚些时候在昆明的COP15第二阶段会议做准备。

21低碳快评:去年10月,在昆明举行的COP15第一阶段会议通过了“昆明宣言”,发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共建全球生态文明的倡议,为第二阶段会议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打下了基础。同时,中国不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等创新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得到了有效传播,更多的民众、企业纷纷参与其中。

6、全国碳市场碳价不变,交易量仍在低位

3月28日-4月1日,周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69,615吨,总成交额4,076,070.00元。挂牌协议交易周成交量69,615吨,周成交额4,076,070.00元,最高成交价58.70元/吨,最低成交价58.00元/吨,4月1日收盘价为58.50元/吨,较3月25日上涨0.86%。无大宗协议交易。截至4月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189,031,033吨,累计成交额8,208,481,932.52元。

21低碳快评:近一个月来,全国碳市场碳价基本没有变化,涨跌幅不超过1%,交易量维持低位,活跃度仍待提升。

二、绿色金融周报

1、去年工农中建绿色信贷余额突破万亿,12家银行增幅达30%以上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4月1日,已有23家A股上市银行公布了2021年年报。其中,16家银行公布了绿色贷款余额,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绿色信贷余额突破万亿,6家国有大行绿色信贷共计86792.07亿元,占据绿色贷款半壁江山;12家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千亿,增幅达到了30%以上。

8家银行公布了绿色债券规模,达到千亿级别的银行有2家:兴业银行以1454.56亿元名列第一,中国银行以1294亿元规模占据第二名,远远高于其他银行。

15家银行公布了碳减排贷款数据,6家国有大行碳减排贷款总和为16643.94亿元,占21家银行碳减排贷款总额的76.38%,占总额七成以上。

21低碳快评: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当前距离“双碳”目标所需的融资体量尚有不少的差距,预计2022年监管部门将继续完善绿色信贷监管指导框架,通过MPA考核、绿色金融评价等方式,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合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力度,持续深入挖掘绿色信贷的环境效益。

2、国家开发银行:发行120亿元绿色金融债,支持清洁能源装备制造

近日,国家开发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面向全球投资人成功发行120亿元“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截至目前,该行已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320亿元,余额1170亿元。此次发行的专题债券所募资金,将主要用于支持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与运营等绿色产业项目,助力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行业开展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经测算,该专题债券募投的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347.88万吨、节约标准煤131.3万吨。

21低碳快评:该专题债券募投项目将推动传统能源“三改联动”,探索实现能源生产新模式,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功能作用,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加大对绿色产业支持力度,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助力。

3、交通银行:预计2025年境内对公绿色贷款占比提升不低于5%

据媒体报道,近日,交行董事会审议通过了《交通银行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方案》。行动方案将交行服务“双碳”发展绿色金融具体细分为到2025年、到2030年以及到2060年三阶段目标,提出了一系列量化目标。比如,到2025年,境内对公绿色贷款占比较“十三五”末提升不低于5个百分点,境内绿色债券投资、绿色债券承销规模增速显著高于全行平均增速。

为了确保达成方案目标,该行提出了“十六个具体行动”,既包括服务国家“双碳”特别是碳达峰阶段的重点任务,也包括交行践行绿色低碳理念,加快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产品创新、价值创造、绿色运营、能力提升、人才梯队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任务举措。

21低碳快评:交通银行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行动方案,有利于加强顶层设计,做好经营战略调整,将碳中和纳入战略目标,并制定相应的低碳政策和流程,建立完善符合绿色金融发展要求的治理结构和组织体系,健全适应绿色金融工作领导决策机制以及相应的执行、监督机制,提供相应的资源和执行能力保障,保障银行能够有效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目标。

4、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出资10亿元参与设立宝武绿碳私募投资基金

日前,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出资10亿元,参与设立宝武绿碳私募投资基金(上海),此基金总规模500亿元,首期100亿元,成为国内市场上规模最大的碳中和主题基金。3个月前,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已出资1.8亿元人民币参投云南绿色基金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据统计,为实现碳达峰,2021年至2030年中国绿色投资年化需求约为2.2万亿元/年,而2031年至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绿色投资年化需求约为3.9万亿元/年。

21低碳快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通过参股的方式,积极投资我国绿色基金,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绿色股权投资发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面临的股权投资不足问题。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参与绿色发展投资,对引领投资行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实践意义。

5、浙江上线全国首个省级碳普惠应用,居民可累积碳积分兑换权益

3月29日,由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开发建设的“浙江碳普惠”应用上线。“浙江碳普惠”是全国首个省级碳普惠应用,也是浙江省“双碳”数智平台中的重大应用之一。 “浙江碳普惠”通过建立浙江省碳普惠核算标准体系和碳普惠技术体系,实现公众低碳行为的量化和全省标准的统一,居民日常生活中的绿色出行、线上办理等低碳行为就会被记录,并累积碳积分。浙江省居民在衣、食、住、行各个领域的低碳生活都可以累积碳积分,并兑换各类权益。首批权益包括环保商品、计量仪器校准服务、机场贵宾间休息服务、云闪付红包以及浙江省自然保护地、耀眼明珠景区景点门票等,后续还将上架各类特色权益。

21低碳快评:浙江省通过建立碳普惠核算标准体系和碳普惠技术体系,实现公众低碳行为的量化和全省标准的统一,为市民和小微企业的节能减碳行为赋予价值并建立激励机制,使日常的节能减碳行为被赋予价值。该应用的上线将助推形成人人碳普惠的低碳生活新风尚,助力浙江全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6、京东云:获北京绿色交易所和华测认证碳中和认证双证书

近日,京东“亚洲一号”西安智能产业园获得由北京绿色交易所和华测认证(CTI)颁发的碳中和认证双证书。物流园区作为全产业链的聚集节点,成为行业碳排放考核重点监督对象。基于京东云IoT平台,京东云对园区进行用能规划、能耗诊断、用能预测,以实现对以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型能源和传统能源的统一接入与管理。同时,对园区进行碳排监测、追踪分析及交易管理,以达成园区场景下的碳中和目标,京东“亚洲一号”西安智能产业园便是典型代表之一。此外,以京东云数字底座为依托的京东物流,用新能源物流车替换传统燃油厢式货车,在全国7个大区、50 多个城市投放新能源车,这一行动每年将能够减少约 12 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21低碳快评:依托京东集团在能耗管理领域具备的优势基因,在京东云的技术助力下,京东云在能耗管理领域做出了诸多贡献,京东云的碳中和全景图有利于带动更多企业科技研发和应用创新,助力经济社会低碳转型。

(实习生赵宇心有贡献)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