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昌俊:广东应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保障中小企业共享数字经济红利

2022年07月09日 18:4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南方财经全媒体黄浩博,丁莉,李润泽子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黄浩博 见习记者丁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润泽子 汕头报道

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不断扩大,2012-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至45万亿元,数字经济占GDP比重由21.6%提升至39.8%。

在2022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上,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聚焦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7月9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下称:南方财经)围绕如何激活数据要素资源、如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加快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等多个问题,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网络计算专家蒋昌俊。

蒋昌俊表示,数字经济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广阔,但目前在芯片制造、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仍待突破,应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创新能力、加大人才培养等层面,构建研发、应用、治理“三位一体”的数字经济新优势,推动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探索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广东路径”

南方财经:数字经济在把握产业变革机遇、稳定经济增长上将扮演什么角色?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机遇挑战?

蒋昌俊:人类经济社会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如今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从数字经济发展历程来看,早期数字经济注重生产力的提升,重点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方面,之后将生产关系融入其中,形成了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三化时代”。如今,随着数据生产要素重要性的显现,数字价值化也成为“四化”框架的重要部分,形成生产力提升、生产要素创新、生产关系变革这样一个完整体系。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但同时也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要抓住算力、物联网、人才培养等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其中算力是现代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能力,依托强有力的算力支持和传输网络,数据资源才能成为真正有价值的服务产品,算力越大,数字经济在GDP里面的比重提升得越快。

南方财经:首届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为何落地汕头?汕头应如何发挥优势,探索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新模式?

蒋昌俊:汕头具有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和优势。在特色产业方面,汕头服装产业底蕴深厚,动漫游戏等文化产业也十分出彩,玩具产业更是享誉国际;另一方面,汕头沿海区位环境也为其发展海上风电等清洁能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文化产业、能源产业都是数字技术应用大有可为的领域,通过数字经济赋能,能够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长效发展。此外,汕头是著名侨乡,海内外华侨资源进一步提升了汕头数字经济发展的潜力。

因此,为进一步促进数字经济持续发展,首先应为数字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和社会氛围,比如此次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在这里召开,通过搭建专家、企业交流平台,能够为汕头数字经济发展集聚资源;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结合汕头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汕头侨乡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路线。

南方财经:广东数字经济规模连续多年全国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在发展数字经济上优劣势如何?如何进一步探索?

蒋昌俊: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包括粤港澳大湾区在内的全国各地都在布局发展数字经济。近年来,广东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特别在电子信息行业。首先,这与广东良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密切关联,政府也充分发挥了规划引导和战略推动的作用。其次,广东数字化发展存在良好产业基础,华为、腾讯、中兴等数字化领先企业均在广东。同时,珠三角地区也是我国数字化人才重要的集聚地。

未来,广东在数字经济领域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要在产业数字化上深化探索,比如大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构建技术、资本、人才、数据多要素支撑的数字化转型服务生态,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开拓一条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的“广东路径”。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瓶颈问题主要聚集在芯片制造、操作系统、人工智能等方面,广东应该在这些方面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突破关键技术。在数字经济机遇下,粤港澳大湾区将迎来深化改革开放的新高潮。把握好数字经济这个新的发展动力和引擎,把握好关键发展节点,粤港澳大湾区将迎来一个可以预见的美好未来。

推动中小企业共享数字化红利

南方财经: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广东应如何更好地吸引和培育数字人才?

蒋昌俊:数字经济发展关键还是靠人才,尽管我国人口众多,但是在数字经济人才方面仍供不应求。具体来讲,我们需要这样几类人才:一是顶尖的数字技术人才,二是数字经济与行业经验的跨界人才,三是技能型人才。

对于广东而言,要进一步发挥人才效能,首先将国际高端人才吸引过来。据我所知,广东的政策具有一定优势,比如南沙税收优惠政策就能够促进人才引进。其次,还要加大自主培育人才的力度,这也是未来人才政策的主战场。人才必须是多方位的,除了高精尖人才,我们还需要提升人才综合素养,探索建立全链条培养模式,广东有中大、华南理工等众多高校,同港澳和国际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联动也十分活跃,因此要积极扩充人才后备军,只有这样发展才有后劲和厚度,保证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

南方财经: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广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如何让更多中小企业共享数字经济红利?

蒋昌俊:中小企业不同于国企等大型企业,后者发展模式是大而全,但中小企业并不具备规模优势。在此情况下,社会公共服务就十分重要。举例来说,当前社会对于算力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小企业需要大规模算力支持,但它们不具备独立建设数据中心的能力,但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方向,布局完善省级、市级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就可以共享数字化时代红利。

除了算力平台支撑,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发展,不应忽视金融方面的支持保障,这也是大湾区的优势,广东应与香港联动,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为更多中小企业投融资保驾护航。此外,还应考虑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会计、法律顾问等公共服务。当公共服务日趋完善,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将更加顺畅,发展便能跑出“加速度”。

财经日历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