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雪糕刺客”登上热搜,引发了人们热议,消费者买雪糕的时候,经常被隐藏在冰柜里其貌不扬的高价雪糕“刺”到。随后,“水果刺客”、“零食刺客”、“商场刺客”等各路“刺客”也纷纷亮相,连基金讨论区也有“刺客”出没。
你是否也被“刺”中过?
“雪糕刺客”可能只是刺一下钱包的阵痛,但在基金投资中,有不少投资者受市场短期波动或选择不当等因素影响,或被动或主动的被“刺”到。
那么如何尽量减轻这种影响呢? 或许你可以学习以下这三个技能!
技能一:知己知彼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要明白基金中的“雪糕刺客”出现的原因。总结起来,大概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被动受“刺”。即遭遇市场波动被“刺“,前一天还在惊喜因市场上涨带来的收益,随即市场出现调整,积攒的收益可能就大幅减少了。
第二,主动挨“刺”。顾名思义,就是因为自身投资方式不当引发的损失。
1、盲目跟风。部分投资者缺乏专业、系统的投资知识,或是时间、精力不足,对市场认识不够,在买基金时,不知道什么类型的产品适合自己,从而盲目跟风。
2、短线操作。市场很难精准预测,有时候以为到达市场低位,但其实可能还在半山腰;而有时候认为市场到高位了,或许还有一轮正在酝酿的大行情也未可知。另外,频繁操作无形当中产生的管理费用可能也正在耗损你的收益。
3、损失厌恶。在遭遇亏损时,很多投资者会选择“拔掉鲜花,留下野草”,卖出盈利基金,继续持有亏损的基金。
技能二: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只有探究原因,分清楚是被动受“刺”还是主动挨”刺”,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遭受较大的损失。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控制不好自己呢?
被动受“刺”往往是因为对市场风险预期不足导致的。市场是在震荡中前进的,所以短期出现波动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只要基本面不发生变化,受市场波动影响导致的短期亏损,应该理性看待。
主动挨“刺”则可能是因为投资者误判引起的,从而做出盲目、频繁操作,让你的基金收益“两肋插刀”。
基金投资讲究“长期投资”。如果是因为市场短期波动造成基金净值起伏,没必要过分担忧;如果是因为自己操作不当、追涨杀跌而造成的,那就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理性投资。
技能三:长期致远
面对“雪糕刺客”,我们可以理性消费,选择明码标价的产品。那么面对基金中的“雪糕刺客”,我们该如何更好的防范呢?
第一,坚定长期投资信念,拒绝短期频繁操作。
根据2021年10月发布的《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显示,基金盈利水平与持仓时长正相关。持有时间越长,投资者平均收益率水平越高。
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不同持仓时长客户收益情况
数据来源:《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统计时间截至2021年3月31日。
当持仓时长小于3个月时,平均收益率为负,盈利人数占比仅为39.10%;超过3个月,盈利人数占比大幅提升,平均收益率也由负转正。
除了持仓时长,交易频率也影响盈利水平。交易次数越多,盈利情况可能越少。如果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减少交易次数,收益水平可能会出现明显提升。根据报告数据显示,很多投资者平均每月发生不到1次买卖行为,其中盈利人数占比达55.14%,平均收益率18.03%;但平均每月买卖次数超过1次的,盈利人数占比与平均收益率均开始下滑。
图:不同月交易频率的客户平均收益情况
数据来源:《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统计时间截至2021年3月31日。
第二,科学的买入策略,投资者可以用基金定投的方式分批次买入。
基金定投能够在有限的现金流的情况下,通过定期定额扣款,获得更多基金份额,平摊买入风险和成本,待市场趋势向上达到止盈目标时,及时落袋为安。
相比一次性买入,定投的另一个特点是淡化择时。以多次投入代替一次投入,有助于克服只选择一个时点进行买卖的缺陷,通过多次投入均衡成本,也不必过于费心研究市场。
目前市场震荡频繁,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想要应对市场的波动,不妨考虑做好基金定投,保持耐心,坚定长期持有,一步一个脚印,静待时间的答案。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章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文章中的信息或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文章中的内容和意见基于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结果,不保证所包含的内容和意见在未来不发生变化。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