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美医生”管向东:危难关头,挺身而出

2022年08月19日 11:5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唐唯珂
管向东从医已三十余载,他投身于我国现代医学中新兴的重症医学专业,将中山一院重症专业打造成为我国建设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重症学科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实习生 杨斯琪 广州报道

除去那张走红网络的“重症八仙“的照片,写着“管OK“或是”管爷“的防护服,或许是大众对管向东的最初印象。

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管向东14次受命出征,驰援湖北、黑龙江、新疆、辽宁、云南等局部聚集性疫情发生地,累计抗疫超过340天,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作出重要贡献。 

抛去“国家队”的身份,管向东从医已三十余载,他投身于我国现代医学中新兴的重症医学专业,将中山一院重症专业打造成为我国建设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重症学科之一。 

“我是一名重症医生,也是一名医生党员,不变的初心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管向东对人民、对党最深切的告白。

管向东是重症病人的“守护神”,也是心怀侠骨柔情的“管爷”。他曾获“广东好人”“羊城好医生”等称号。2020年,荣获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等称号,2021年,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在2022年第五个“中国医师节”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2年十大“最美医生”先进事迹。其中,管向东荣获全国“最美医生”称号。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参加工作后不久,管向东便申请成为一名党员。他在入党自传中郑重写下:“我热爱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医学事业,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勤奋的劳动,为党的事业、为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健康贡献力量。”

 “凡为医者,侠之大者。奉命于病难之间,受任于疫虐之际。”2020年春节前夕,管向东接到随时待命的通知后,起草了一份《致全国重症医学专业同道倡议书》。“国有难,招必归,战必胜!”这是管向东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决心。最终,在国家调令及协会等号召之下,支援武汉的4.2万余名医生中,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就达到了1.9万人,几乎占据了一半。

2020年的正月初五,终于收到正式指令的他第二天一大早就坐上了原计划空车返回的高铁。那辆高铁上,仅仅只有他和一名随行的警察。“从高铁站到指挥部,一个人没见到,一辆车也没有,就像是电影里描述的空城。”管向东说。

援鄂期间,管向东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不仅驻点雷神山医院,而且几乎跑遍了每一家定点收治医院。他还到天门、仙桃等湖北各基层县市指导重症治疗,大幅降低当地的病死率。他受命与其他专家共同编写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诊疗方案》成为临床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依据。

湖北疫情趋于平淡以后,管向东来不及多做休整,马不停蹄赶往了下一疫情暴发地区。接下来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的战疫足迹踏遍了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南、华东14个地市。领导和他开玩笑地说,管向东是拿着医院的工资,干全中国的活。

“我觉得作为一个ICU医生,有机会介入到这样一场疫情的生命救治工作当中,是机遇挑战,更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欣慰,因为我能够为患者提供有力的帮助。不是说有多高尚,真的是我们的本能。”管向东说。 

在与全国新冠病毒博弈的过程中,管向东几乎接触了我国新冠疫情中所有类型的病毒毒株。每一次他都竭尽全力,不惜代价救治病人。管向东的同事表示,“管教授往病床边一站,给大家吃了‘定心丸’,更鼓舞了士气。” 

在病房里,管向东是与死神角逐的战士,决绝果断。但其实,他心细如尘。他爱听音乐,出差随身必备一个蓝牙音箱,每天伴着音乐入眠。武汉抗疫时,他有感而发,创作了歌曲《我希望》的歌词,和一线医护人员用歌声表达心声。

回想起当时在武汉的日子,管向东说:“那时候的金银潭可以说是‘龙潭虎穴’,都是传染性很强的病人。但是我们几个(专家)很轻松,没有一点觉得恐惧害怕。因为我们本身干ICU 的,这些东西见多了,心里都有数,只要把防护做好就行。”

如今,管向东回归国家指导组专家的身份,正在海南指挥抗疫,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5.1.3分支展开新的“交手”。

开创重症专业多个“第一”

因为母亲是医生,管向东从小对医院有一种特殊的情怀。1979年参加高考时,他不顾家里人的反对,考入安徽医科大学(时为安徽医学院)的师资班——一个侧重培养医学教育人才的领域。第三年学校学科调整,他转到医疗系方向。 

毕业后在安徽当地做了4年外科医生,管向东考取了中山医科大学心脏外科童翠文教授的研究生,成为当年唯一的ICU(重症加强医疗病房)专业研究生。1991年,他进入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成为中国第一批ICU医生。“当时社会上、甚至部分普通病房的医生,都不清楚ICU是什么。” 管向东解释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的国家卫生部决定在全国创建5个ICU“窗口单位”,中山一院就是其中之一。新组建的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ICU病床数量少,设备条件有限,底子薄弱,呼吸机坏了,管向东就自己动手拆下来修。 

仅仅3年时间,中山一院外科中合并循环、呼吸、肾功能衰竭的重症病人实现了从死亡率90%到救治成功率90%的转变。

作为国内重症医学“元老级”人物,管向东在此领域深耕不辍。从业多年,他探索建立综合管理的重症医学中心,将不同临床亚专科的ICU病房纳入统筹规划,规范临床管理;为了有效提高ICU的运行效率,减少医院内猝死率,管向东带领设计团队,建立数字化的重症信息系统(CIS),并推动医护人员通道、病人通道、污物通道有效分流;他牵头编制的国内首个ICU建设与管理指南沿用至今,主编出版的国内首部《ICU诊疗指引与管理规范》有效提升了抢救成功率。

除此之外,管向东还是全国第一位重症医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培养了诸多国内重症医学科的骨干。为了激发更多年轻医学生对重症专业的兴趣,管向东还在国内首次开设“重症医学”本科自选课。在管向东看来,培养更多优秀的重症医学人才是关键:“每个ICU建起来容易,拨一层楼,买点呼吸机,但是建好不容易,需要有一批批重症专业的医护人员全身心扑进去,才能撑起来。”

回到日常工作中,管向东始终坚持“泡病人“的理论。只要在广州,他坚持每周查房2到3次,跟科里的医护们讨论案例病人和需要支持的病例情况。

他还在科室营造“TEA文化”——T(tell)代表告知、E(evaluate)代表评估、A(answer)代表回答。要求ICU医护人员至少每天与每位患者的家属交流一次,及时沟通患者的病情并回答家属的疑问,拉近医患双方的距离。

管向东认为,要打造“有温度的ICU”。他表示, “ICU的病人都是生命垂危的关头进来的,他们把生命交给我们,我们要把他们当作家人看待,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对于“重症八仙”中“仙”这个称号,管向东有自己的理解——“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这句“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名言,一直被管向东拿来告诫学生,也借此勉励自己。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