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丨建设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

2022年08月20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 / 邓宇

普惠金融是世界性发展难题,也是一个非常新的可持续发展议题。联合国2005年“国际小额信贷年”会议正式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部分国家和地区在探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进程中,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理论经验并开展了实际的创新实践,如比较著名的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格莱珉银行创始人穆罕默德·尤努斯所创设的普惠金融模式。

但是,从国家战略角度构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却十分少见,一方面是由于普惠金融的发展理念超越了传统的金融思维,赋予了金融新的使命和责任,另一方面是囿于金融结构与模式,金融的普惠化与均等化始终发展不足。作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又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国家,中国在普惠金融方面作出了不少努力和经验贡献。现在,中国的普惠金融事业已经从起步发展阶段步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对普惠金融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强化能力建设,构建更加完整的普惠金融生态。

目前来看,普惠金融的发展理念不仅超越了金融本身,而且正向金融服务均等化的方向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涵盖小微金融服务、财富金融、数字普惠以及保险、投资等多元化的生态。普惠金融的路径模式、内容范畴等都在持续深化。总结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案例,一方面有利于深化各界对普惠金融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能从经验发展中发掘创新潜力,为未来普惠金融生态带来新的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贝多广主编了新著《新起点——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一书,该书汇聚了《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1)》的重要成果,分别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与普惠金融生态体系建设两个部分作了系统论述,为准确把握和理解普惠金融提供了有益的文本参考。

近年来,关于普惠金融发展的专著研究颇丰,主要包括两大领域:一是学术理论文献,如孙国茂《普惠金融组织与普惠金融发展研究》(2017)、焦瑾璞《普惠金融导论》(2019)、顾雷《中国普惠金融创新业务与监管初探》(2021)等;二是经验案例研究,如《普惠金融的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2014)、杨咸月等《普惠金融发展之路:从排斥走向包容》(2018)、徐诺金《普惠金融的兰考实践》(2021)等。这些著作不仅体现了中国本土学者对普惠金融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水平,而且通过系统地研究和梳理,能更好地推进中国的普惠金融事业。贝多广院长所率领的CAFI团队长期专注于中国普惠金融发展,自2015年每年发布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并相继出版了《超越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国家发展战略》《数字普惠金融新时代》《微弱经济与普惠金融》等系列著作,从不同侧面展现了普惠金融发展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成果。

《新起点——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一书经过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充分体现了贝多广院长和团队的价值理念。如其在前言所强调的,本书一方面是对过去五年的普惠金融发展作出中肯的分析,另一方面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反映在本书中,既有对成绩的肯定,也有对普遍存在的认知误区和短板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可谓一针见血。从这个层面来看,本书的研究既有宏大格局,也有“接地气”的经验案例。

普惠金融在很多人来看是解决金融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其中包括解决长期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是,普惠金融的发展远非物理层面的“最后一公里”。在过去五年的探索实践中,通过政策、监管以及技术等已经逐步解决了这些问题,而且超越了普惠金融初期的发展范畴,朝着普惠金融的生态演进。

因此,普惠金融的发展不再拘泥于信贷融资成本或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而在诸如比较缺失或发展不足的农业保险、创业投资以及资本市场等薄弱环节,这些领域的普惠化还需要持续发力,这也是本书在第二部分所极力主张的建议。

由于金融发展的逻辑和结构既有政策性的一面,也有市场化的一面,因而决定了普惠金融的发展也不能仅仅依靠行政政策,而是更多地推向市场化改革:一方面能够适应和满足当前不同群体、行业以及市场对普惠金融的差异化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建立起普惠金融发展的长效机制,即本书所提出的构建普惠金融生态体系,推动普惠金融向高质量发展。在过去五年的实践经验中,可以发现普惠金融的发展也是与时代同步的。现阶段,共同富裕被赋予新的使命,而普惠金融在这一进程中将如何发挥作用值得期许。如贝多广院长所言,普惠金融事业在缓冲社会不平等进而改善社会的方向上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回到本书的主体内容部分,第一部分围绕过去五年普惠金融事业取得的成绩进行了系统性概述,包括五个章节:一是首轮战略规划的实践、成果及影响,重点梳理了政策与监管对普惠金融作出的一系列顶层设计、监管激励与约束机制,机构和市场对普惠金融模式的探索,基本上构建起了普惠金融发展的制度框架,在促进脱贫攻坚、经济均衡发展、金融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的做法与经验,主要围绕农村、城市、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改革试点/试验区以及金融改革示范区的基本情况、主要经验模式特征,并提炼出可推广复制的经验,如泰州模式、台州模式等;

三是助农取款服务点的发展历程,从业务发展历程、现状和挑战以及未来发展作了分析论述;

四是书中技术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作用,重点对数字普惠基础设施、数字支付、数字信贷、互联网保险等发展情况做了介绍,结合案例分析了数字普惠的作用;

五是普惠金融政策的演进历程、作用机制及效用分析,主要依照时间顺序、功能分类对普惠金融政策从部署到实施最后触达目标群体的政策效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总体看,这本书第一部分的总结和梳理不仅非常系统、清晰勾勒出普惠金融发展的最新进展,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而且提供了诸多区域和机构方面的普惠金融实践,具有鲜明的特色,有助于拓宽普惠金融发展的视野和深度。

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在过去五年总结经验基础上,就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进行了深入讨论,包括五个章节:一是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普惠金融新阶段,主要从问题、措施两方面着手从宏观层面进行了探讨。

二是构筑普惠保险屏障,从普惠保险的价值与面临的挑战、普惠金融在中国的创新与突破以及未来展望三个层面作了细致分析。

三是发展包容性创业投资,以广义视角分析创投的价值,并认为包容性创投是普惠金融生态体系的重要内容,介绍了国内外典型做法与经验,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举措;

四是推进资本市场的畅达支持,着重分析了资本市场与普惠金融的关系、资产证券化在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并就资本市场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了建议;

五是布局能力建设长效机制,以消费金融发展为例,分析了当前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能力建设不足问题,从需求方、供给方和监管方的角度分别提出了对策建议。

总体看,第二部分内容着眼于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建设,强调“补短板”“锻长板”,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和案例对制约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挑战作了鞭辟入里的研究,聚焦普惠保险、创投和资本市场三大领域,以此规划下一步普惠金融发展的发力点,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普惠金融生态体系,体现了CAFI研究的前瞻性。

正如本书的主标题“新起点”,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阶段性任务,而是国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国情特色作出的战略部署,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既要从政策、监管上加强规划设计,更需要市场和机构充分联动,加强机制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因此本书所主张的就是构建多层次、互补性、广覆盖的良好生态环境,由此为普惠金融的各个领域提供必要的、相匹配的金融支持。

从目前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来看,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政策层面对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了顶层设计规划,国家和地方各层面对普惠金融的落实机制、激励考核与约束等不断进行优化改革,驱动普惠金融取得实质性进展,获得了很好的政策效果;二是市场和机构对普惠金融的发展付诸了许多实践,如书中所分析的典型案例和特色模式,体现了普惠金融改革试点的经验作法是行之有效的;三是技术在普惠金融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包括数字普惠、大数据、智能风控等金融科技应用,帮助市场和机构解决了过去所无法完全解决的难题,如金融信息数据缺失、信息不对称、风控薄弱等。本书的主编贝多广院长呼吁道,“中国建设普惠金融体系至少还要再拿出20年的时间,一定不能急功近利。”展望未来,中国的普惠金融事业将在前一阶段所奠定的坚实基础之上稳步前行,并将最终迈向高质量发展。

(本文作者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财经日历

      • 2025年 5月
      • 28
      • 29
      • 3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查看全部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