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钟雨欣 北京报道
“无骨鸡爪的骨头是老奶奶啃下来的”“小龙虾全身都是寄生虫”“藿香正气水是中暑特效药”……这些眼熟的网络谣言隔段时间就被翻炒传播,而“见风就是雨”的新谣言也层出不穷,扰乱了网络正常秩序。
为深入清理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决定从9月2日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3个月的“清朗·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专项行动。其中提到,要健全完善监测、发现、辟谣、处置全流程工作规范,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坚持分类研判处置、加大溯源追责力度、健全完善辟谣机制和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四个方面。
在互联网治理领域,学界和业界关于建立跨平台黑名单制度的讨论不断。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清朗”专项行动中,中央网信办要求,在加大溯源追责力度方面,对首发恶劣谣言、多次传播谣言、利用谣言进行恶意营销炒作的账号主体,纳入黑名单管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全网禁止注册新账号。
受访专家表示,建立跨平台黑名单能够有效避免“换个马甲继续造谣”的情况,但在落地过程中还需进一步细化相关标准,谨慎考虑使用的场景和方式。
建立跨平台黑名单需进一步细化标准
进入数字时代,网络空间中的信息愈发复杂多变,网络谣言种类繁多。本次“清朗”专项行动明确,对网络谣言坚持分类研判处置。对涉重大会议、重要活动、重要政策发布以及侮辱诽谤英雄烈士、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精神等谣言和虚假信息,要从严从快从重清理处置。对涉安全生产、交通运输、自然灾害等公共突发事件,特别是涉险情、疫情、灾情、警情的谣言和虚假信息,要积极督促有关部门加强正面回应,澄清事实,回应关切。对社会、经济、民生领域的谣言和虚假信息,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推动及时发声辟谣,防止扩散蔓延,误导民众。
治理网络谣言与虚假信息,从源头阻断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加大造谣传谣行为溯源追责力度方面,中央网信办要求,一是督促网站平台加强技术手段建设,提升溯源能力,对首发谣言和虚假信息的平台账号,视问题性质进行处置处罚,强化源头遏制。二是制定完善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处置处罚细则,根据严重程度、是否首发、转发次数等维度,视情采取警告、禁言、永久封禁等措施。三是对首发恶劣谣言、多次传播谣言、利用谣言进行恶意营销炒作的账号主体,纳入黑名单管理,情节特别严重的,全网禁止注册新账号。四是定期集中通报曝光处置处罚情况,公布违法违规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慑。
其中,第三项要求引发关注。从网络暴力到网络谣言治理,建立跨平台黑名单制度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本次“清朗”专项行动为何对此作出特别强调?跨平台黑名单落地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难点?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四新认为,本次专项行动强调的黑名单管理主要是针对以职业造谣者为代表的群体,对于情节严重的造谣行为进行严格规制,从源头阻断是最有效的方式,避免“换个马甲继续造谣”的情况。
“跨平台黑名单制度能够挤压造谣者的生存空间,使他们失去作恶的条件。但在落地过程中还需谨慎考虑使用的场景和方式。”王四新表示。
王四新告诉记者,接下来需要有更明确具体的标准去判断什么样的账号主体应该进入黑名单,如造谣传谣的频率、谣言造成的不良影响等等。如果随意将人纳入黑名单,那这个制度便失去了真正的价值。主要的打击对象应该是以造谣传谣来获取不当利益,甚至制造社会动乱的人。
跨平台黑名单适用于哪些场景?其边界在哪?对此,王四新认为,“黑名单主要限制的是相关主体造谣传谣的能力。涉及舆情、具有社会动员能力的重点平台是谣言问题多发高发之处,应该重点规制,不让恶劣的造谣者随意发声。而其他主要提供生活服务类的平台,如外卖、打车、支付等,如作出严格限制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日常生活,所以需要慎用黑名单。”
谈到跨平台黑名单落地过程中的难点,王四新认为,首先是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的身份对应问题,针对冒用他人身份信息注册、使用他人账号造谣传谣等现象需要及时堵住漏洞,做好真实身份认证。其次,平台在治理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需要主动将自己的管理内容纳入到国家要求的轨道上来。另外,各平台规则不一,如何进行信息共享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存量处置+增量遏制 新旧谣言齐粉碎
在“清朗·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专项行动中,中央网信办还要求各平台健全完善辟谣机制,压实平台主体责任。
在健全完善辟谣机制方面,一是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组织网站平台对存量谣言和虚假信息进行摸底,打上标签,对新增谣言和虚假信息组织有关部门准确辨识,认定后及时打上标签。二是要求重点网站平台开设辟谣专栏,及时转发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和相关部门权威信息,全面推送呈现。三是在评论置顶位及时展示重要辟谣信息,搜索涉谣言关键词时,在搜索结果中突出显示辟谣信息,社交群组加强提醒警示,扩大权威信息的覆盖面和触达率。四是研究完善算法推荐规则,对接触过谣言和虚假信息的用户,精准推送相关辟谣信息,提升辟谣效果。五是要加强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协同联动,完善信息通报、线索移交、联合处置等工作机制,发生重大网络谣言事件时,联合发布权威信息,及时澄清事实,回应群众关切。
此外,各网站平台要做好存量处置和增量遏制;强化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线索监测报送,网站平台常态化开展日常监测和线索收集,按要求及时上报;设立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专门举报入口,细化分类标准,发动广大网民积极举报,广泛提供证据线索。
着力解决旧谣言反复传播、新谣言层出不穷的问题是本次“清朗”专项行动的工作目标之一。为什么旧谣言在反复辟谣的情况下还能卷土重来?王四新表示,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造谣者抓住老百姓的日常需求和情绪痛点进行“量身定制”,特别是涉及到矛盾冲突事件、公共突发事件等等,旧谣言经过重新包装后依然能够刺激眼球,从而形成反复传播。
王四新特别指出,在网络谣言治理中,互联网平台需要特别关注谣言背后的团队化运作,在资本助推之下,职业造谣者屡见不鲜。“这类谣言经过专业操作,利用公众的情绪敏感点,容易在公共事件的关键节点中趁虚而入。造谣者往往有明确的政治诉求或经济诉求,相关平台需要特别注意,加强与网信、公安等监管部门协同联动。”
“就像猫和老鼠一样,互联网平台在处理谣言,而造谣者也会根据新情况对谣言进行‘穿衣打扮’。坏话传千里,谣言的传播速度很快,怎么及时地进行识别审核、如何把握治理节奏等等都是平台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王四新表示,相关平台在清理旧谣言和遏制新谣言的过程中,关键要找到谣言的源头,及时进行禁言、封禁等,另一方面需要根据谣言出现的场景建立信息库,完善谣言监测识别模型,以“智能+人工”的方式加强审核。此外,通过算法推荐等方式向用户精准推送相关辟谣信息,让用户及时了解真实情况。
王四新认为,网络辟谣需要多个主体参与,监管、企业、公众需要形成合力。接下来,进一步落实网络谣言的协作治理、推动行业共治具有重要意义。“在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牵头协调下,互联网平台可以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共享交流机制,不断完善识别模型。此外,及时地通过标注、置顶、开设专区等形式进行必要的提示,帮助更多的用户甄别信息。在协作治理下,用户也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在各个平台都能有所感知,进一步提高辨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