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媛媛,实习记者张馨心 上海报道
近期,红塔证券发布了2021年年报。
报告期内,红塔证券实现营业收入67.34亿元,同比增长20.5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76亿元,同比增长11.54%;基本每股收益为0.36元。
其中,期货和证券业务成为红塔证券业绩最大的贡献方,而资管管理业务则是增速最快的业务。
期货和证券投资业务成两大支柱
从营业收入的规模来看,期货业务和证券投资业务成为红塔证券的两大支柱业务,营收均突破十亿元大关。
其中,期货业务的贡献最大,营收为39.8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9.21%。
红塔证券的期货业务主要由其全资子公司——红塔期货有限责任公司承载。该公司的业务主要涵盖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资产管理业务、风险管理业务等。
不过,尽管营收规模贡献占比较大,但自红塔证券2019年上市披露年报以来,该业务的毛利率却连续四年减少,分别为2019年的3.02%(较2018年减少16.44%),2020年的1.74%(较2019年减少1.28%),2021年的0.2%(较2020年减少1.54%)。
此外,第二大贡献度的业务为证券投资业务,该业务实现营收17.3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5.82%。与期货业务相比,该业务的毛利率在过去的三年内虽有小幅波动,但整体较为稳定,分别为2019年的95.84%,2020年的96.79%,2021年的95.06%。
资产管理业务增速抢眼
从营业收入的增速来看,红塔证券的资产管理业务表现最为抢眼,增速高达1412.04%。同样,该业务的毛利率也有大幅增长。由2020年的-45.23%增至2021年的75.53%,增长120.76个百分点。
红塔证券的资产管理业务分别由红塔证券上海分公司、子公司红塔期货和子公司红塔红土基金及其子公司红塔资产开展。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红塔证券上海分公司通过加强投研能力建设与压降双高产品规模,积极转型财富管理,使得资产管理业务结构不断优化,完成了资管新规整改。
报告期内,上海分公司成功发行两期京东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健全了恒生 O3.2 投资管理系统的全系统建设。报告期末,上海分公司资产管理规模 585.90 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 1.32%,其中,集合资产管理规模 1.16 亿元,单一资产管理规模 562.61 亿元,专项资产管理规模 22.12 亿元。
报告期末,红塔期货 2021 年年度报告资产管理业务规模为 1.03 亿元,存续的4 支资管计划平均年化收益率为 14.77%,2021 年平均收益率为 13.62%。
风险管理业务则由红塔期货全资子公司上海红塔众鑫开展。报告期内,红塔众鑫通过开展基差交易、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场外衍生品业务等与风险管理服务相关的试点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3.9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43.10%。
报告期末,红塔红土基金和红塔资产存续管理规模为 352.25 亿元,较年初减少 295.64 亿元,缩减 45.63%。主要是由于该公司为实现转型发展,大力缩减非标准化业务规模。
研究所业务表现欠佳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家中小型券商,红塔证券的研究所业务表现欠佳,是业务条线中唯一营收为负的业务。
红塔证券的研究所于2020年8月在上海设立,成立时间并不算长。研究所专门履行公司卖方研究业务的拓展与管理等职责,主要涵盖宏观总量、大消费、大健康、智能制造、高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研究领域。
2020年,证券研究所展开了一轮大规模的“招兵买马”。 其中,任志强担任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奇霖担任研究所副所长及首席经济学家。此前,任志强为前华创证券研究所大宗团队(包括钢铁组、石化煤炭组、有色组)负责人,李奇霖则为粤开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
不过,仅过了一年,2021年,红塔证券研究所就出现了较大的人事动荡。其中任志强所长离职,机械行业首席倪正洋、轻工制造行业首席花小伟相继出走。副所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接棒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一职。
在经历人事动荡的同时,红塔研究所还面临着业务亏损的压力。年报数据显示,红塔证券研究所的营业成本在2020年达到277.67万,在2021年达到1223.48万。而其在2021年的营业收入为-32.62万,成为红塔证券九大条线中唯一营收为负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