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加快信心修复,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2023年03月09日 20: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陆跃玲

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  陆跃玲 广州报道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在明确2023年工作重点时,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如何理解民营经济的作用,当前面临哪些困难,如何进一步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围绕这些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接受了南财集团全国两会报道组记者的专访。

作为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田轩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带来了包括“推进证券交易所公司制改革”“优化新三板政策供给更好服务中小企业”“加强政策合力系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在内的多条建议。田轩认为,修复信心、恢复动力成为现阶段经济工作重点,而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保持经济活力、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保证。进一步提升各项支持政策效能,加快信心修复,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紧要问题。

稳信心、提动力、挖潜力

《21世纪》: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是5%左右。如何理解?

田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确定为增长5%左右。这是在客观、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稳大盘、挖潜力、保民生、防风险等各方面因素的结果。随着优化防疫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推动平台经济发展等政策出台和落地,加上去年的低基数效应,今年经济增速较去年会有显著提升,这无疑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也要看到目前较为严峻的国际形势等诸种挑战。同时,按照学术界研究团队的测算,要想实现“十四五”和到2035年经济发展目标,我国的年均GDP增长速度应要达到4.8%左右。2023年锚定5%,超过4.8的平均线,体现了国家“进”中谋“暖”的坚定决心和积极态度。

《21世纪》:围绕5%的经济发展目标,宏观经济政策将有哪些侧重?

田轩:围绕恢复信心和活力、重拾确定性为核心,今年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稳信心、提动力、挖潜力”方面重点安排:

“稳信心”方面。政府工作报告在强调“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提及了民营企业产权与权益的核心问题。可预见的是,围绕修复信心这一核心,今年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各项举措力度和精度将进一步加强。

“提动力”方面,报告指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今年开年以来,在春节假期的拉动下,尽管我国居民消费已经显示出比较明显的回暖迹象。但仅是“回暖”,力度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疫情扰动因素减弱,通过政策精准加力,进一步做强内需市场,让消费“热”起来,是当下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提振消费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让老百姓有钱花、敢花钱、有地方花。

“挖潜力”方面,今年财政赤字率安排在3%,延续了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力提效”的部署。在经济重启的转折期,基于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宏观面会自然拥有一个内升反弹动力。因此,2023年的宏观政策应该以呵护为主,并利用美联储加息空间收窄的时间窗口,在财政政策上适时精准加力。

对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作出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总体安排。可以说,货币求稳求精、发力重在财政力量,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当下实际情况的。为了对冲疫情反复冲击以及全球通胀输入导致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在2021年底其实已做出预期转弱的判断,宏观政策也开启了趋向宽松的调整。然而,截至目前,以信贷为表征的微观主体预期仍待进一步提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政策就应该是围绕财政政策这一核心,进行加力提效。

2023年的财政赤字率安排在3%,延续了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加力提效”的部署,这能够在确保财政风险总体收敛的基础上,有效增加总量可控的债务,使GDP这一分母更快增长。未来,财政政策投放应在“提效”方面下功夫:聚焦需求侧与居民端,出台在规模和范围方面均超常规的政策组合,如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规模、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保护投资与三农、扶贫和社会保障支出等。

打通消费堵点,让居民“有钱花”“敢花钱”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提振消费需要打通哪些关键节点?

田轩:具体说,要想有效打通消费堵点,需要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首先解决让居民“有钱花”的堵点。长期来看,发展型消费其实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仅仅是以优惠促销等手段刺激消费,消费总量本身不会凭空增加,甚至可能会加大供求波动,关键还是要增加居民收入。根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结构中,工资收入占比过半,是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基于这样的收入结构,增加居民收入必须以稳定和扩大就业为基本点,扎实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零工市场、赋能零工就业,做好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其中,特别是要关切市场上众多劳动者的就业,围绕他们的劳动保障、收入保障提供更全面的保障。此外,还要通过创造公平竞争、稳定有序的营商环境,鼓励和支持居民灵活就业。

其次是要做实民生保障,让居民“敢花钱”。消费能力的释放,需要依靠消费意愿来触发。而对于消费意愿来说,坚实的民生保障是核心支撑点。对此,要针对性地缓解民生领域的“五座大山”(教育、医疗、托育、养老、住房)对于老百姓的压力,确保民生支出,确保相关社会保障制度行之有效;提升公共卫生惠民水平,着力加强特殊群体关爱,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体系。

此外,还要扩大新型服务消费供给,扩展消费空间,让居民兜里的钱“有地方花”。与传统单向的商品购买和使用不同,新型消费具有深度融合性、配置高效性、发展持续性和循环畅通性等突出特征,是拓宽内需新空间、提升内需韧性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对此,发挥消费升级的引领功能,鼓励消费场景创新和商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丰富多层次多元化商品和服务供给;进一步完善城市和农村不同层级的消费载体;打造更加放心舒适的消费环境。

加快信心修复,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21世纪》: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你有何建议?

田轩:报告在强调“两个毫不动摇”的基础上,提及了民营企业产权与权益的核心问题,是十分务实和精准的。随着我国进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修复信心、恢复动力成为现阶段经济工作重点,而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保持经济活力、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保证。进一步提升各项支持政策效能,加快信心修复,支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紧要问题。

首先要持续强化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法治保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坚守市场化、法治化思维,给予民营企业稳定的预期,鼓励民营资本在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加大投资。完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机构体系建设。保证营商环境举措创新有充分空间,因地制宜、推动各地营商环境举措创新向特色化、个性化、定制化方向拓展。在服务供给方面,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进一步打破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破除行政壁垒、全面推进公平竞争;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商业各方面的供给与服务质量,促成开放有序、公平竞争、秩序规范的市场格局。

此外,针对融资难题,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化解民营企业资金困境。建立助企纾困常态化机制,降低民营企业制度性交易及经营运营成本,持续减轻民营企业负担。优化民间投资项目推介机制,设立民间投资引导基金,对“专精特新”企业实施特殊授信、担保和上市扶持。由各级政府牵头,鼓励社会力量以市场化手段参与成立民营企业并购重组基金,帮助有技术、有市场、有前景但短期出现融资困难和财务困境的民营企业渡过难关。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