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共议中国经济半年报:下半年GDP增速有望稳定在5% 内需将成主要支撑

2023年07月19日 12:2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缴翼飞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实习生 冯佳琪 北京报道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4万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3.07万亿元,同比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33.19万亿元,同比增长6.4%。

主要经济指标中,工业、消费等多方面数据呈现回升态势,但恢复程度却有所分化,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二次探底的情况。同日,中新社举办“国是论坛:2023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邀请多位专家对经济形势进行详细解读。

图:“国是论坛:2023年中经济形势分析会”现场

上半年GDP增长5.5%符合预期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王远鸿表示,当前恢复的态势还是曲折的,因为由于受预期、基数、政策效应发挥的多重影响,季度、月度之间的恢复不太均衡,波动性较大。同时,指标之间的分化、行业的分化、地区的分化也是很明显,尤其是消费和投资还没有走出“疤痕效应”,恢复时间需要长一些,需要更加耐心一些,更加有定力一些。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指出,目前经济结构出现反向分叉,过去总体情况是工业增速强于服务业,但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复苏斜率显著超过工业。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31937亿元,增长6.4%,增速在三大产业中最快。

“下半年工业将是经济最重要的边际变量。当前工业相对库存水平偏高,在出口、地产需求下滑的环境下,不支持价格和生产回升。”明明表示,三季度将进入政策密集出台的窗口,能否扭转库存周期和通胀周期决定了经济周期的方向。

对于下半年的经济增长,王远鸿表示,下一步如何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还有很大的空间。建议在更好落实落细已出台若干政策的前提下,更好激发民间经济的活力。保就业、稳定收入增长、提高消费能力的同时,还要改善消费环境,采取因城施策、因地施策的方式把房地产投资稳住。

王远鸿认为,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同时,再加上一些增量的政策,下半年经济增长有望恢复到5%左右的水平,经济增长将呈现“前低、中高、后稳”的态势,实现质升量增。初步预测,2023年全年中国GDP增速可能会到5.3%左右。

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预测,下半年消费将保持温和的复苏,居民消费信心与能力将稳步提升,消费争取能有一个较大的增长。基建和制造业的投资领先整体增速,国际市场需求或将进一步放缓,出口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工业生产有所加快,服务业复苏力度仍然可期,三季度的经济增速预计在5%左右。

“现在来看,全年增速5.5%的目标也是能够实现的,希望达到的目标比预期还更高一些。”宗良指出,目前地方整体需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预期,平衡“放与管”的关系,凡是能交给市场的尽可能交给市场,增加市场的活力。同时适当延长中小企业重点领域的帮扶政策,为其恢复提供更多空间。在大宗商品、房地产、旅游、资本市场这几个方面可以适当加大政策力度。

准备好应对“外需走弱”挑战

据海关统计,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0.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其中,出口11.46万亿元,同比增长3.7%;进口8.64万亿元,同比下降0.1%。

不过,近两月的月度数据在进口、出口方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缓。6月份进出口总值增速在今年出现首次由正转负,当月进出口总值同比下降6%,比上月下降6.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同比下降8.3%,比上月下降7.5个百分点,进口总值同比下降2.6%,比上月下降4.9个百分点。

在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看来,中国出口在3、4月份增速较快,主要是去年疫情冲击下一些积压的订单在年初集中释放,但进入5、6月份后出口增速转负,反映了欧美央行货币紧缩造成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而且紧缩效应在下半年可能还会进一步显现。

管涛认为,相较于2019年,2021年中国出口占到全球市场份额大概上升了近2个百分点,达到15.1%,2022年小幅回落至14.4%。过去疫情三年出口份额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享受了疫情期间国内率先复工复产的领先优势,以及发达经济体商品消费的复苏领先于服务消费,但随着全世界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人员的流动逐渐正常化,服务消费的需求开始上升,红利消退的情况将逐步显现。未来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经济运行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中国经济稳增长要做好应对外需走弱挑战的准备。

“15.1%并不一定是中国外贸占比的高点。”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张建平指出,中国目前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方面仍有进一步探索,降低外贸成本还有很大的空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市场空间和潜力尚未完全释放。与此同时,中国还在积极推动制度型开放,除了落实RCEP规则,还提出要加入CPTPP和DEPA,都将为进一步扩大外贸市场份额和全球竞争力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管涛表示,近年来,西方国家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再加上疫情带来的国际分工新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格局。推动贸易投资或者经贸关系的多元化、分散化,有助于抵御这方面的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存在所谓贸易差额的转移效益,要正常看待。未来依然要坚定地推动高水平开放,推进贸易投资的便利化,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塑过程中,塑造中国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统筹推进各领域消费提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其中,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额205178亿元,增长8.3%。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51亿元,同比增长3.1%。

在张建平看来,今年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经济贡献将来自于内需,对于中国今年实现5%左右的目标变得更加重要。

“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现在的生产性服务需求、消费性服务需求上的是很快的,但是供给侧的满足能力是亟待提升的。如果比较中美两国市场可以发现,中国现在零售市场的规模和美国几乎齐头并进,预计用不了多长时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在服务消费方面与美国消费市场规模差距仍明显。当前,国内的旅游、休闲度假、医疗、大健康、养老、教育培训、文化各方面需求都在迅速迸发,这些将会成为中国稳经济增长和稳就业非常重要的领域。”张建平说。

“接下来要从中长期趋势来把握短期的消费增长态势,要对消费的增长抱有信心,过去三年疫情虽然对消费造成了冲击,但是并没有改变我国居民向发展型品质消费升级的趋势,客观上讲我国现在已经真正进入到了消费驱动型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蕴表示, 目前消费恢复总体达到较稳态势,也基本符合预期,对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今年消费恢复性增长可以支撑GDP增长5%左右目标实现。

为了进一步促进消费恢复和扩大,王蕴建议应该统筹推进各领域消费的提质发展,对于住行传统大宗消费,政策的着力点应该放在提升品质和促进可持续增长,要及时去调整优化有关政策。同时,应加快提高供给质量来促进消费需求,包括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推进消费品国内外标准接轨,加大对于高端消费品的品质认证制度供给。抓住疫情期间蓬勃兴起的国货消费热潮,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进一步健全鼓励发展新产品和新产业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有效发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的积极作用。

此外,王蕴认为,应当坚持以改革来促发展,加快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以释放的服务消费潜力为重点,对可以依靠市场充分竞争来提升供给质量的服务消费领域,要尽快取消一些准入限制,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服务供给活力,同时加快健全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特点新型监管机制,对于新型消费的发展能够为他们营造更加宽松和健康的环境。

“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在很多方面既要着眼于短期,还要面向中长期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才是最根本的。”王蕴说。

关注地方隐性债务化解

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9203亿元,同比增长13.3%。其中,税收收入99661亿元,同比增长16.5%;非税收入19542亿元,同比下降0.6%。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33893亿元,同比增长3.9%。

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1.3%,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10.6%,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9%。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表示,当前财政收入、税收收入以及金融数据大都超过或者接近两位数增长,领先宏观经济的个位数增速。但财政支出增速回落,同时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支错位,税收增长动力不足。下半年要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作用,适当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项目资本金范围,做好项目前期准备,提高项目储备质量,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力度,防止盲目扩大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公开表示化解债务艰难,仅依靠自身能力无法有效解决。这些情况引发了市场担忧。

赵锡军表示,总体来看我国政府债务率不高。2022年全国政府法定债务率(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控制在50%左右,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但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在城投平台等主体形成的隐性债务,尤其是中西部财政实力较弱的省份,一些省市县债务风险确实在加大。有相关研究显示,受疫情冲击等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已经接近了100%~120%的监管红线。

“债券到期规模增加、再融资难度加大、地方财政支持减弱等背景下,若没有特殊政策支持,城投债打破刚兑的概率增加,尤其弱资质区域的尾部城投风险在加剧。” 赵锡军指出,当前公开的化债方案以解决短期流动性为主,但由于相关信息不透明和效果有限、特殊政策支持以及配以具体经济发展规划的化债方案或能够更加提振投资者信心。

对于后续债务治理思路与方向,赵锡军指出,财政部已经明确了对隐性债务化解政策方向,即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长,妥善化解存量隐性债务,尤其是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打破政府兜底预期。央行年初也表态,今年积极配合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督促金融机构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有序开展地方政府债务置换,推动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率负担。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