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代谢综合征患者超4亿,如何精准用药降费增效?

2023年07月21日 13:5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见习记者林昀肖
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中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林昀肖 北京报道  “在代谢综合征治疗中,整体而言,精准用药门诊能够使我国目前高血压治疗达标率由11%提高7.7倍至85%,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由25.8%提高2.9倍至75%,同时在此过程中解决众多药源性疾病问题,使患者治疗费用和药费整体下降。” 近日,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介绍”专题记者会上,中日友好医院科技中心主任、中日友好医院总药师、药学部主任刘丽宏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介绍。

在代谢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大部分为药物治疗,刘丽宏指出,目前药物治疗仍存在治疗控制率低、医疗花费高、经验用药、基因检测受限等问题,而通过基因检测进行精准用药,可帮助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方案,更少用药,降低治疗费用,解决医源性疾病问题。

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中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微血管并发症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岐黄学者李平介绍,当前糖尿病肾病治疗药物存在共同问题,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无法使用,而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可以在晚期阶段延缓疾病进展。

精准用药改善疗效、降低药费

在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领域,刘丽宏介绍,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其防治是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需求。其中,代谢综合征在我国患病人群有近4.5亿,超过1/3的成人患病,而且还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等疾病,甚至成为肿瘤的高危风险因素。由于目前生活条件和社会行为模式的改变,患有代谢综合征人群越来越多,且呈现年轻化。

关于代谢综合征的判断指标,刘丽宏指出,首先可以关于关注腰围和臀围比,如果过大则是危险因素之一,此外还有血压、血糖、血脂的异常,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过低等。在上述症状中,如出现大于或等于3项,就认为是代谢综合征。“对于上述症状需要高度关注,尤其对于40岁以上、腰围比同龄人大、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需要高度关注自身是否有上述倾向。同时要关注血糖变化,检测血糖、血脂和血压。”

如果具备上述3项症状时候,刘丽宏表示,首选需要合理正确的运动和饮食方式,而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和年龄过高的患者,则需要启用药物治疗,用药一定要听从专业医师建议。

在代谢综合征治疗过程中,刘丽宏指出,大部分治疗为药物治疗,但其中仍存在相关问题。首先,是治疗控制率低、医疗花费高,例如,我国4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4.4%,达标率仅为11%,高血压直接医疗费用2100亿元;其次,目前很多治疗依靠指南经验用药,采用试药模式,包括试品种、试剂量、试给药频次,以及试服药时间;此外,基因检测在临床实践中受限,缺乏中国人群数据,检测药物单一,缺乏同质性,应用性差。

“多病和共病指标不达标的现象带来死亡率升高,此前在河北省大名县进行研究,改善当地居民高血压治疗问题,在入组和随访过程中,就有患者因急性心肌梗死导致死亡,该问题在人们生活中也会出现。代谢综合征需要药物治疗,就要利用技术使治疗精准化,实现有效、安全、用量少的精准用药。” 刘丽宏强调。

关于精准治疗的作用和具体应用,刘丽宏指出,首先精准用药可以提高疗效,代谢性综合征往往关联很多疾病,如血压、血糖问题,通过基因检测进行精准用药,挑选对患者疗效好药物,实现更少用药和最佳治疗方案。

其次,精准用药可以改善患者转归,刘丽宏介绍,在临床中常遇到患者患有多种疾病,在多个科室治疗并使用多个药物,并出现因为药物使用而产生的药源性疾病,如下肢水肿、湿疹等,通过精准用药,可以精简治疗药物,解决药源性疾病,改善患者用药体验。

此外,精准用药可以降低药费、为患者减负,刘丽宏表示,用更少的药物使患者达到治疗目标,根据相关计算,精准用药后的调整,不仅能够降低药费,同时由于指标达标,患者无需进行大量化验检查,从而降低化验检查费用和来院就诊次数。

中西医结合延缓晚期糖尿病肾病进展

糖尿病是代谢性疾病中的主要疾病之一,李平介绍,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增加,根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上世纪80年代,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只有0.67%,但是在2007年已达到9.7%,近十多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始终居高不下。

李平指出,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由于高血糖导致血液动力学改变,引起血管内皮损伤,继而会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其中,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如大动脉瘤、心梗等,以及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有20%—40%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尿毒症的首要原因,其致死率也在逐年增加。

关于糖尿病肾病的不同阶段,李平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丹麦学者摩根森将糖尿病肾病分为五期,其中,在I期和II期没有临床症状,只有肾穿刺病理才能发现肾组织的改变。而到III期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IV期出现临床显性蛋白尿。在尿常规检查可中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发现尿蛋白超过0.5g,就表明该阶段疾病进展非常快,进展到尿毒症的速度可为普通人的14倍。

糖尿病患者如何发现糖尿病肾病?李平表示,糖尿病常见有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是遗传相关的胰岛细胞损伤,而2型糖尿病表现胰岛素抵抗,患病率较高,占糖尿病的90%以上。一旦确诊2型糖尿病,就应进行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一般而言,在3个月之内,如果两次检测发现尿中微量白蛋白升高,则要高度怀疑糖尿病肾病。此外,也要进行血肌酐等血液和肾功能方面检查。对于1型糖尿病,确诊5年以上,也要注意做上述检查,以发现可能出现的糖尿病肾病。

在糖尿病肾病治疗药物中,李平介绍,多项国际多中心研究发现,厄贝沙坦、氯沙坦等ARB类药物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蛋白尿有一定疗效,可作为糖尿病肾病一线推荐药物;在2016年,研究发现钠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肾脏;此外,最新发现非奈利酮对糖尿病肾病具有保护作用。上述药物的发现被称作三个里程碑式发现。

李平指出,在早期,西医有ACEI、ARB类药物,可通过扩张肾小球的出球小动脉,减少肾小球压力,以治疗糖尿病肾病。近年来新出现的钠葡萄糖转运蛋白2抑制剂,可抑制葡萄糖在肾小管的重吸收,管球反馈收缩肾小球的入球小动脉,减少球内压力。但是上述药物均为改变血液动力学因素,且在晚期肾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不推荐使用,尤其是ACEI、ARB类药物,易引起高血钾,当血肌酐到265μmol/L时就禁止使用。

在糖尿病肾病治疗的晚期阶段,李平表示,中医药仍然发挥很好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优势在于,晚期阶段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在早期也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西药治疗疗效显著,对改善蛋白尿作用更加明显。

财经日历

      • 2025年 7月
      • 3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查看全部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