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科普|特应性皮炎常合并多系统共病,如何实现规范化诊治?

2023年07月25日 21: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季媛媛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和环境变化,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近十年来持续升高,其中儿童和婴幼儿患病率显著高于成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近年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逐渐增加,且其中重度患者比率高、儿童患病持续时间长 。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在世界范围内,15%~30%的儿童及2%~10%的成人受到特应性皮炎的影响,其总体发病率还在上升。特应性皮炎在婴儿期、儿童期或者少年期发病居多,90%开始于婴儿期或儿童早期的第一个5年。

过去30年全球范围内特应性皮炎患病率逐渐增加,发达国家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达10%~20%, 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的增加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韩国,但近10年来增长迅速。1998年我国采用Williams诊断标准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学龄期青少年(6~20岁)特应性皮炎的总患病率为0.70%,2002年10城市学龄前儿童(1~7岁)的患病率为2.78%, 2012年上海地区3~6岁儿童患病率达8.3%。2014年,采用临床医生诊断标准,我国12个城市1~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达到12.94%,1~12月婴儿特应性皮炎患病率达30.48% 。

面对居高不下的特应性皮炎患者,如何实现疾病规范化诊治?对此,在首届特应性皮炎综合管理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建中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表示,特应性皮炎通常初发于婴儿期,1岁前发病者约占全部患者的50%。

“一旦发现孩子尤其是2岁以下婴幼儿出现剧烈瘙痒、皮疹反复发作和睡眠障碍等症状,家长应该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否则特应性皮炎不仅会严重影响患儿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而且有可能因延误治疗引发更严重的特应性共病。”张建中教授说。

患病率高、治疗误区多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缩写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患者往往有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和环境变化,我国特应性皮炎患病率近十年来持续升高,其中儿童和婴幼儿患病率显著高于成人。

尽管临床上特应性皮炎的诊断与治疗并不困难,但是由于婴幼儿的皮肤屏障功能薄弱、无法准确表达症状和需求,而“新手”家长又缺乏婴幼儿照护经验,导致婴幼儿特应性皮炎有很多治疗误区:有的家长对疾病认知不到位,盲目追求根治疾病,缺乏疾病长期管理意识;有的家长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患儿的症状缓解之后立即停止用药;有的家长过分相信网络平台上的经验分享或仅凭自身经验用药,患儿薄嫩的皮肤屏障反复受损、无法得到修复。

张建中教授强调,特应性皮炎易反复发作,并且一次比一次更严重,患者需要坚持长期维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家长不要随便给患儿停药、减药或不规律用药。只有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规范治疗,才能使患儿的皮肤状况、生活质量得到长期有效改善。

实际上,特应性皮炎患者经常合并多系统共病,不仅包括过敏性共病,比如各种皮肤疾病(手足湿疹、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痒疹)、食物过敏、过敏性鼻炎、哮喘、嗜酸性食管炎等,而且包括其他系统的症状如皮肤感染、心血管代谢性疾病(肥胖、心脑血管疾病)、身心疾病(皮肤痛、睡眠障碍、抑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郭胤仕教授对21世纪经济报道等指出,特应性皮炎不仅仅是一种皮肤病,从共病的意义上来看,特应性皮炎是慢性系统性疾病的一种皮肤表现。有研究发现,婴儿或儿童早期出现的某种特应性反应症状常常预示着未来其他特应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特应性皮炎的护理和治疗越早启动、患者获益越大。尤其是对于婴幼儿特应性皮炎患者,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和长期管理有助于识别并预防其他特应性疾病、降低延误治疗风险、减轻患者疾病负担。”郭胤仕教授说。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所致,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异常、皮肤菌群紊乱等因素是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环节。其中,2型炎症是特应性皮炎免疫异常的基本特征,并且与其他致病环节相互作用。目前,2型炎症已经被认为是多种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这些疾病涉及皮肤、呼吸、消化等多个系统。由于2型炎症这一共同的内在机制,特应性皮炎患者常合并多种2型炎症性疾病,导致他们在医院不同科室之间寻求治疗,这无疑给患者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

郭胤仕教授指出,特应性皮炎患儿家长往往在诊疗过程中走弯路,无论是发病初期不重视,还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容易导致贻误病情、影响预后效果。因此,患儿家长应当正确认知特应性皮炎和可能发生的共病,有规律、有计划地评估共病发生风险,注意特应性皮炎患儿的长期护理,选择正规医院就诊并按照医嘱进行治疗。

规范治疗与科学护理缺一不可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大和环境污染等影响,过敏、炎症等免疫系统疾病呈现不断增长趋势,这类疾病虽不致命,但极其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这也要求临床不断加强对于该疾病的规范化诊治。

目前国外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Hanifin-Rajka标准如和Williams标准,我国学者康克非、张建中和姚志荣等也提出了诊断标准。张建中教授提出的中国特应性皮炎诊断标准如下:一是,病程超过6个月的对称性湿疹; 二是,特应性个人史和/或家族史(包括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 三是,血清总IgE升高和/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和/或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2级或2级以上阳性)。

通常,符合第1条,另外加第2条或第3条中的任何1条即可诊断特应性皮炎。此标准在诊断青少年和成人特应性皮炎方面的敏感性高于Hanifin-Rajka标准以及Williams标准。

在确诊后,规范化的治疗不容小觑。与成人相比,儿童和婴幼儿特应性皮炎在皮损分布、皮损类型、用药选择和预防护理方面也有明显不同。既往通常选择外用糖皮质激素用于特应性皮炎的急性期发作,以快速控制炎症、减轻症状。然而,外用糖皮质激素不能修复皮肤屏障,并且长期大面积使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导致皮肤和系统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萎缩、多毛、色素减退、继发或加重感染等。

张建中教授指出,以吡美莫司乳膏为代表的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是治疗特应性皮炎重要的抗炎药物,可用于皮肤薄嫩部位和褶皱部位以控制炎症与瘙痒症状或用于主动维持治疗减少复发。目前,吡美莫司乳膏在中国已经获批适用于无免疫受损的3个月及3个月以上轻度至中度特应性皮炎患者。另外,也有研究表明,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长期治疗(≥12 个月)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可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外用糖皮质激素用量,改善成人和儿童的生活质量。对比外用糖皮质激素,外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长期使用不会引起皮肤屏障破坏、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而且吡美莫司乳膏治疗6周可有效改善既往激素应用后的皮肤萎缩。

特应性皮炎是慢性复发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并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通过对疾病的全程管理获得最佳疗效。在医生提供规范治疗方案的同时,家长则是婴幼儿特应性皮炎长期管理的重要一环,对患儿的治疗效果及控制状况起到重要影响。

“近期全国普遍高温,婴幼儿薄嫩脆弱的皮肤屏障可能会随着汗液增多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郭胤仕教授提醒,“家长在遵从医嘱坚持药物治疗的同时,更需注意日常护理,为患儿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远离过敏原,洗浴温度控制在32度~37度,洗浴时间5 ~10分钟,并选择合适的保湿润肤剂足量多次使用。相信通过多学科医生与家长携手,能够助力婴幼儿特应性皮炎患者健康成长。”

眼下,由于特应性皮炎会使得患者长期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折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进行提前诊断,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做好后续疾病的科学护理对于实现特应性皮炎等2型炎症性疾病的规范化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