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丁莉 实习生沈星月 广州报道
“工业互联网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是数字产业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底座,是新型工业化的战略性基础设施。”7月27日,由广东省工信厅组织召开的“制造业当家22条”政策宣讲会首站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工信厅工业互联网处四级调研员张俊对广东“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进行了宣讲。
他提出,由于产业基础好,广东在全国范围内较早设立了工业互联网处,并分别从数字化转型供给侧和需求侧采取了系列举措。在供给侧,广东于2017年在全国首创并启动广东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池建设;并在需求侧不断加大普惠性上云上平台奖补推广力度。
目前,全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正在申报中。张俊介绍,目前广东已有8个地市参与了申报;如申报成功,省会城市和其他地级市分别可获得1.5亿元和1亿元资金奖励。
然而,在一系列举措下,数字化转型仍面临“企业需求碎片化与产品方案规模化”的主要矛盾,其本质是数字化产业供给能力落后于产业数字化需求。
对此,广东提出打造新制造生态系统,以此为载体推动数字化转型。张俊进一步表示,这是指通过实施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工程,培育强工业特征、富软件生态的垂直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最终构建“行业平台+工业互联园区+‘专精特新’企业+数字金融”的新制造生态系统。
其中,工业互联园区是指行业平台参与运营、促进形成专业分工且紧密协作网络的新型专业园区;行业平台是指高工业特征、富软件生态、强协同连接的细分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聚合了大量细分行业的专家、数字化服务商等产业生态,是各行各业新型制造的基础设施。
在搭建新制造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方面,由行业龙头制造企业牵头,发挥其在特定产业领域的号召力,聚焦行业集中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的作用;另一方面,针对行业集中度低的集群,则可以由行业公共服务企业牵头,聚合生态资源,探索集中共享和协同创新新模式。
多元主体是这一生态系统的鲜明特征。张俊指出,系统主要包括三类企业,即共性底座型企业、专业技术服务企业和相关制造业企业,“同时,我们还鼓励融资机构、科研团队、国资国企等角色加入生态链。”
早在2020年,广东已开始面向5个行业大类、21个二级行业目录进行首批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首批入库名单囊括了27个项目,覆盖18个细分行业,并多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其中广州和佛山分别有5个项目入库。
“这项工作的主旨是培育细分行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数字链推动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向产业链集中配置和深度融合。”张俊表示,因此,行业越细分,越有利于推动各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之后试点评定将不限于二级目录,而是继续延伸到3级、4级目录。
他表示,接下来,广东将从加强组织保障、创新投入方式、创新园区运营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支撑和强化监督考核5项保障措施入手,推动新制造生态系统顺利搭建;此外,针对粤东西北数字化转型相对弱势的局面,广东也将出台一些针对性举措,保证相对成熟的细分行业都能得到数字化转型方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