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刘黎霞 广州报道
“创新不仅仅靠好奇心和兴趣。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提高科学素质的动力不仅靠兴趣,更重要的是一种使命感。”7月31日上午,在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名师讲堂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与500多位青年科学家和高校师生展开交流,畅谈其对创新的理解。
大湾区科学论坛名师讲堂由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香港中文大学和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共同主办。活动在广州、香港两地线上线下同步举行。钟南山、卢煜明、张旭、樊春海四位重量级名师,分别分享了他们在科学青年培养、前沿学科探索与交叉领域融合等方面的成果发现与心得体会。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大湾区科学论坛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梁振英,中国科学院院士、大湾区科学论坛主席白春礼,香港中文大学校长段崇智参会并致辞。大湾区科学论坛秘书处主任聂晓伟主持活动。
谈创新观:“发现+效应”才是真正的创新
“创新型人才是教育强国的根本,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以“我国现阶段青年的科学素质培养”为题讲述他的“创新观”。
“2009年华南理工大学有两位年轻学生在《Nature》上发表基因测序的文章,引起一时轰动。但这还不能称为创新,更准确讲是‘创意’,近几年我们通过引进先进仪器提升电动化研究水平,这不叫创新,而是创建。”钟南山说。
在钟南山看来,发明或者发现经过不同阶段科学家的努力并转化,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才是真正意义的创新,也就是说“发现加效应才是真正的创新”。
除了创新,还要有使命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远远超过责任感,但这句话放在现在中国来说,只对了一半。”钟南山说,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提高科学素质的动力不仅是兴趣,科研人应当具有使命感,将其发展为热爱,最后形成自我的追求,完成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他鼓励青年打破部分国家对我国的科技封锁,将国家需要作为创新发展的使命感来源。
作为一名医生,钟院士举出了他在慢性阻肺早期防治、“非典”的治疗、癌症治疗等方面的临床用药案例,来说明开拓、尊重事实、执着追求和协作是创新必备的几个素质。
现场有学生提问,如果青年科研工作者想要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除了业务能力外,有哪些能力需要重点培养?
钟南山表示,“第一,光业务好还不够,我最欣赏的是年轻人有上进心,不满足于现状。我大学毕业已60多年了,到现在还是不满足于现状,总在想办法改变;第二,看准了问题和方向,不要变,一直做下去,即使遇到困难,就像我自己搞PTS(对甲苯磺酰胺注射液)30年,中间很多困难,几次想放弃,但我们看到了事实,所以坚持做下去;第三,协作精神非常重要。”
香港科学院院长卢煜明教授在本次演讲中以“从无创基因检测看产学研的挑战与机遇”为题,分享了把科学发现转化成医学技术的过程和挑战。
卢煜明被誉为“无创产前基因检测之父”。1997年他在《柳叶刀》上发表了文章——《母体血浆和血清中存在胎儿DNA》,并推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无创产前检测(NIPT)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已应用于全球90多个国家,每年有超过1000万名孕妇受惠。他也连续五年获世界权威科学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选为“全球20位顶尖转化研究科学家”,预计到2027年,无创产前检测全球市场规模可达131亿美元。
在报告中,卢煜明向广大青年人分享了他在生活中遇到灵感的“奇迹时刻”。他鼓励青年人要从让千万人受惠的问题中寻找科研目标,关注日常生活,从不同的事物中找共通性,重视知识产权、注重学术与产业协同,谋求湾区内部合作,促进科研产业化落地,进而为人类生命健康谋福祉。
在卢煜明看来,在科学研究或在生活中,不能只是走别人走过的路,要真正做出一些重要的、具有持久价值的东西,一些新的东西。“即使我们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们依然可以再思考,仍需继续前进,或许就会有新的方案出现。”
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卢煜明从未停下脚步,且一直处于其所研究领域的最前线。在NIPT技术之后,卢煜明利用血浆游离核酸,在癌症检测尤其是对于鼻咽癌的早期发现和检查方面做出更多探索。
现场有学生提问,其从事科研最初的目标和动力是什么?
卢煜明回答,“其实作为医学生,一开始学习了PCR技术,就像小孩子拥有了新玩具,就想看看能做些什么,最开始应用在妇产科,所以说兴趣很重要。但开了头就有责任感,就想着要去完成它,而科学的魅力在于每一天你不知道它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惊喜。”
卢煜明提到,将无创基因检测技术产业化,遇到的挑战之一是知识产权方面的争议,“在我学生年代,这些都是不需要去考虑的问题。但现在不一样了,我建议本科生开始学习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
谈前沿技术:脑机接口、DNA存储带来的无限想象空间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前沿技术不断出现。近年来,随着脑机接口从概念设计走向临床,这一技术不仅在科研领域掀起巨大波澜,也受到资本的强烈追捧。此次讲座,中国科学院院士、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旭带来“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方面的分享。
张旭介绍,脑科学研究成为当前全球科技竞争的重要焦点之一。其实早在2012年,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就开展了基础研究,这是当时国家支持力度最大的研究,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脑功能联结图谱研究计划”。
为什么要构建脑连接图谱?“因为这是认识大脑和发展类脑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基础。”张旭介绍,在此基础上,上海在2014年启动了“脑-智工程”项目,目标即是实现从感知认知神经网络微观原理的研究,向宏观应用的跨越。
上海“脑-智工程”项目的重点布局,促进了人脑科技和影像技术及产业和智能新兴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涌现了不少产业相关的领先公司。比如在人脑成像技术和设备方面,2011年开始组建的联影公司,已经能够制造出与国外相媲美的核磁共振机器。
张旭认为,随着大模型的应用,目前这一领域最核心问题在于智能算力。演讲中,他也提出关于“智能演化环境的天花板”问题——超过人脑算力后,什么样的计算能力,会给智能带来何种变革? 智能芯片是其中关键。
根据QYResearch发布的《2021-2027中国类脑计算芯片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2020年,全球类脑智能芯片市场规模达到6.36百万美元,中国类脑智能芯片市场规模达到0.10百万美元,并预计2027年全球类脑智能芯片规模将达到3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0.1%。
“这个行业发展得太快。”张旭以自己近日刚刚参加的全国神经科学大会为例,“这个会议吸引了5000多人和100多家企业的参与,其中包括很多年轻人。大家热情非常高,这说明应用生态与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并行发展的。”
现场也有学生提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对人类信息的模仿和学习带来挑战,科学家和行业是否有应对措施?张旭认为,开发者其实也是科学家,会有共同目标去考虑这些关系人类前途的事情,相信到一定历史阶段,一定有相应的道德准则、法律政策来约束。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是21世纪非常前沿和风光无限的领域此。此次名师讲堂,中国科学院院士樊春海带来的“DNA信息存储:BT-IT交融带来的无限潜力”演讲为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樊春海在演讲中分享了如何用DNA的信息存储来解决现有的硅基存储数据所面临的高成本、高能耗、寿命短的问题。
DNA是如何存储数据信息的?樊春海介绍,DNA存储是把数据1和0的二进制变成ATGC四进制的编码过程。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把数据给存下来、读出来,再通过数据解码,变成1和0,跟计算机系统对接起来。
“1988年,有科学家证明DNA可以用来存储信息,但是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多人的关注。”樊春海谈到,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电子存储的瓶颈越来越明显,用DNA来存储虽然听起来比较怪,实际上已经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
樊春海介绍,经过推算DNA存储来自生命的这样一种分布方式,它可以把存储提高物理极限提高7个数量级。虽然是理论上的推算,但是代表着一个巨大的空间,比如说1000万硬盘只需要50克DNA可以存下,440万亿字节的数据214公斤DNA可以存下来。
樊春海回忆道,“1994年,比尔盖茨坐在33万张纸上,对全世界发布,我们现在有了‘光盘’。一张光盘能够记录的内容,也就33万张纸,这个当时给我们的震撼感觉是来自外星人的科技。未来,我们相信可以通过努力,让DNA存储做到落地。”
樊春海预测,到2024年,可能将有30%的数字业务是用DNA存储来实现,从而解决现在指数级增长的数据存储问题。
DNA存储的介绍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说还是新鲜的话题。现场有信息工程学院学生感言,自己被深深震撼到。DNA存储广泛应用于生活还有多久?樊春海认为,其实DNA存储第一应用场景不会是日常生活,而是用于解决数据存储问题,更可能是国家战略和大企业数据中心首先应用。
樊春海介绍,DNA数据存储其中不仅包含有信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也包括合成生物学、基因测序等生物学技术。“只有技术的交融,才有可能产生这样一个伟大的事情。”他鼓励青年大胆探索学科融合的可能性,在前沿领域运用学科交融突破技术局限,寻找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