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己派 编辑/ 鄢子为
45岁清华大佬张韶峰,低调回购。
7月底,他控制的百融云,刚斥资97万港元回购10.95万股。今年以来,公司已有二十余次回购动作。
百融云主业做金融SaaS,布局AI近10年。
大模型的风刮得猛烈,百融云参与进来,7月刚升级自家AI大模型。
一脚踩到风口,公司多次回购,股价却相当平淡,8月1日收于9.76港元/股,市值停留在49亿港元。
刚上市时,百融云曾收获百亿市值。刻下弱市,荣光难再现。
元老离任
SaaS公司挣钱难,百融云却是个例外。
去年,它增收又增利,净利润(经调整)2.94亿元,扭亏为盈。
一季度的成绩单也有看点,收入5.66亿元,同比增长25%。据此计算,公司每日入账600多万元。
2个月前,公司执行董事、CFO赵宏强离职,称希望投入更多时间在其他事务上。
百融云有三位执行董事,分别为张韶峰、赵宏强和赵静,年龄相仿,共事多年。分工上,张韶峰为董事会主席、CEO,统领大局,赵静担任财务副总裁。
赵宏强加入的时间,比赵静还早3年,是公司合伙人。他曾在网易、房天下等多家企业做过高管,是比张韶峰大一届的清华师兄。
去年,百融云业绩好,高管薪酬猛涨。赵宏强是涨幅最大、年薪(含股票期权)最高的一位,2021年仅258万元,2022年升至852.6万元,比张韶峰、赵静高一倍。
赵宏强离职后,张韶峰选定补位的,是比赵晚一年加入公司的郑威,任代理CFO。他曾在高瓴资本工作,进入公司后,分管保险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高瓴是百融云大股东之一。
提早埋伏
张韶峰掌控着百融云的大方向。
公司采用AB股制,A类股份持有人享有每股10票投票权。天眼查网站显示,他是唯一持有A类股的实控人,截至2022年底,合计拥有66.81%的投票权。
过去2年,公司股价跌跌不休,2021年刚上市时,其发行价为31.8港元,市值超130亿港元,一路狂跌,市值少了80亿。
期间,百融云百余次回购股份,光今年,就斥资上亿港元。
为稳住股价,张韶峰一手搞回购,一手捆绑金融大模型的概念。
在AI这块,他摸爬滚打已久。
张韶峰是个典型的“技术男”,清华一毕业就在甲骨文、IBM等科技大厂工作,曾自降薪酬加入天涯社区,负责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
创办百融云之前,他有过两次创业经历,打造了国内第一个SaaS模式的数据挖掘软件,因当时AI算法太超前,B端需求不强,最终退出。
2014年,他终于找对路子。
他将AI和大数据结合起来,应用到金融领域,为机构制定贷前信贷风险评分算法。该算法之后发展为SaaS云风控平台。
其主张业务多元化,推出专注于信贷的目标营销平台,并收购黎明保险经纪,获得保险经纪牌照。
十几人的初创团队,起初没有办公地点,寄居在合作方光大银行,“蹭吃蹭住”近两年。业务能做起来,在于区别友商的服务路线。
国内传统信贷评估业务,多依赖少量静态数据,服务少。
百融云建了一个大而全的数据库,涵盖各式各样消费者数据标签,又借助AI创新,大幅扩充产品矩阵。
截至2022年底,百融云累计服务超7000家金融机构,核心是三类客户——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保险公司。
六大国有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超过1000家区域性银行等,都是它的客户。
欠一把火
浪潮一来,张韶峰很快行动。
金融业重数据,大模型在处理复杂和专业性金融知识上,具有人工所不具备的能力。
百融云今年发布的BR-LLM大模型,聚焦金融领域落地应用。公司称,自主搭建了底层框架,支持百亿级参数的训练。
“相比通用大模型,针对特定行业训练的大模型,在垂直领域表现更佳。”张韶峰说。
6月,公司升级大模型,旨在大幅提高普适性,适应定制化需求。公司称,已有多家银行接入其大模型。
“模型底层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灌什么数据进去,就解决什么问题。”某云厂商高管告诉《21CBR》,不同行业的数据完全不一样,会影响大模型的场景应用。
相对而言,金融大模型对数据安全要求更高。金融业客户倾向私有化部署,看重大模型在具体场景的应用,一位金融大模型创业人士向《21CBR》记者表示。
这是张韶峰的机会。他判断,大模型或将率先应用在金融领域。
百融云的确吃到了红利。
公司的第一大板块,智能分析与运营服务,1-3月收入同比增长41%,核心客户数同比增加12%。
智能运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8%。该业务提供AI驱动智能语音机器人(Chatbot),以及算法驱动的智能营销平台,每天服务千万用户。
银行的信用卡用户激活、财富管理营销以及用户关系管理等工作,都能借此完成。
金融领域壁垒高,机构不轻易更换合作商,百融云议价能力强。
其过去五年的毛利率,长期保持70%以上,与SalesForce相当。
分业务来看,精准营销服务甚至能达到92%的水平,比卖茅台还赚钱。
业绩上升,又踩中AI风口,百融云的股价却风平浪静。
2月初,其股价一度涨超15港元,很快又回归10港元上下。
大模型的风来了,但没有吹到张韶峰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