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价格战“卷哭”蟹农,网购“踩坑”亟待统一标准

2023年10月20日 19:3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莎,黄婷婷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实习生黄婷婷 北京、重庆报道 十月秋风起,正是吃蟹时。舒幸(化名)居住的村庄是渔业村,村里人祖祖辈辈都以渔业和水产养殖为生。自宅基地被划分到太湖附近,舒幸一家便开始养大闸蟹,其爷爷也养了四十多年螃蟹,今年家里养蟹近百亩。

“今年算是螃蟹丰收年,村民们的产量大都有所提高,我家今年的螃蟹产量比过去三年都多,比去年高出10%左右。”日前,舒幸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相比于去年冰冻、高温等不利天气,今年各螃蟹养殖地风调雨顺、气候适宜,大闸蟹迎来了近三年产量峰值。“近年来全国大闸蟹的产量稳定在70-80万吨,而今年的产量应在80万吨以上。”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养殖系教授、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虾蟹体系淡水蟹生态系统养殖岗位专家成永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今年大闸蟹产量质量均有提升,但对蟹农而言,丰产并不意味着丰收。不久前,处于上市旺季的大闸蟹,突然因为“价格腰斩”的话题冲上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多个社交平台热门话题榜,武汉、广州、郑州、杭州等多地均出现大闸蟹“价格触及历史低点”的现象。

优质不优价

“最适合大闸蟹生长的水温是20-28℃。”成永旭介绍,持续的高温,会造成水草死伤严重,这一方面会影响水草的净化能力,导致水质被严重破坏;另一方面会影响到养殖池塘中的光合作用,水草腐烂以及高温导致池塘底质变差,池塘水中含氧量不足,从而影响螃蟹蜕壳。今年适宜的天气提高了大闸蟹的产量和整体规格。

除此之外,什么值得买生鲜行业负责人杨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长期以来,大闸蟹养殖受到水文、气候等条件的限制,广泛生长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但近年来,伴随大闸蟹养殖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越来越多地区都打造了大闸蟹养殖基地,如云南、重庆等地,因为先进的养殖工艺,相继克服了水质、环境、全流程管理等多项技术难点,带来了大闸蟹产量和品质上的双双提升,且于近年来呈现出阶段性的培育成果。

但是产量的增加与品质的提升并没有带来更高的售价,今年不少养殖户面临“增产不增收,优质不优价”的局面。

“去年大闸蟹价格基本是一百多元一斤,中秋国庆的时候甚至可以到200元一斤,而今年一斤只卖到八九十元。”舒幸表示。

重庆花春天水产鲜生市场的商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今年大闸蟹的价格普遍较低,我们今年的进价是60块一斤,比去年低了十几块。售价也低了一些,今年中秋左右售价最高,一只2.5两母蟹大概卖30块。”

以往每逢中秋、国庆,大闸蟹都处于销售高峰,价格也相对更高。而到节后,市场价格又会出现一定程度回落,今年亦是如此。

舒幸家的螃蟹从10月5日开始降价,“主要是大个的螃蟹降价比较多,小个的基本没变化。”据舒幸介绍,之前3两母蟹是40元/只,3.5两母蟹是60元/只,现在分别降到了35元/只、50元/只;之前4两公蟹是40元/只,4.5两公蟹是60元/只,现在分别降到了36元/只、45元/只。

“今年生意不好做,买螃蟹的人普遍比去年少,感觉很多人买大闸蟹的欲望都不是很高了。”在重庆三亚湾水产综合交易市场经营“太阳岛”海鲜店的游女士向记者反映。

针对目前的市场形势,成永旭也表示,“现在养殖户有1/3赚钱,剩下的2/3做到不赚不赔,就应该是很不错了。”有“阳澄湖养蟹第一人”之称的养殖专家周雪龙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仍在恢复,消费者购买能力和购买意愿下降,往年大闸蟹常常作为大家中秋请客送礼的首选,但今年这样的情况在减少。另一方面,电商平台的深度介入也给大闸蟹价格带来了冲击。电商普遍以清库存为宗旨理念,因此价格低于线下渠道,但螃蟹质量却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质量难保证

在重庆花春天水产鲜生市场,有商户直呼“根本比不过电商平台”。据该商户观察,一些电商直播平台的价格特别低,但是个头相对比较小,质量普遍也不好。“如果用我这些质量好、个头大的螃蟹跟他们比价格的话,我就赚不到什么钱了。”该商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低质低价、缺斤短两、虚假宣传等现象已经给大闸蟹产业发展带来影响。周雪龙表示,“因为目前大闸蟹在网络上的推广面更广,价格更便宜,很多消费者都选择在网络上购买大闸蟹。但如果线上的产品质量出现太大问题,就会导致消费者对大闸蟹的印象变差,进一步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

成永旭也关注到了电商销售大闸蟹的乱象。他表示,电商平台的加入本意是为了通过互联网进一步促进大闸蟹的销售,但有时候“价”和“质”仍难两全:“电商平台也没办法,它们大规模地从养殖户或经销商手中收购大闸蟹来卖,所以就很难控制产品的质量。”

成永旭坦言,线上线下的市场其实都存在这种产品多而不精的现象。

据了解,从投放蟹种(扣蟹)到上市,大闸蟹生长期大概需要7至8个月的时间,其间螃蟹要经历五次蜕壳,每蜕壳一次,蟹就会长大一圈。

成永旭表示,“现在全国各地都把吃螃蟹当作中秋佳节的文化习俗,然而作为螃蟹供应量占全国90%的长三角地区,要按照‘九雌十雄’的规律吃螃蟹,也就是农历九月母蟹才成熟,农历十月公蟹才成熟,中秋前的螃蟹其实并没有达到膏满黄足的程度。”

对于大闸蟹这种季节性美食而言,优先上市,抢占节假日热点卖期的市场是提高销售量和收入的重要筹码。“但正因部分商家一味地迎合市场,提早在节前上市大闸蟹,才让一些品质不太好的蟹流入市场,而消费者对这些标准不太了解,购买到不合时令的大闸蟹。”成永旭说。

对此,成永旭认为,只有建立统一的标准,才能实现优养优产优销,带动蟹农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整治以次充好、蟹绳注水、虚假宣传等行业乱象。

成永旭透露,他牵头以及制定了《中华绒螯蟹等级规格》国家行业标准,已报审批,本标准已经确定在今年11月17日昆山阳澄湖第八届中国河蟹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二届昆山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绿色发展研讨会上进行宣贯。标准的制定能够为线上线下的大闸蟹消费提供更明确的评判依据,实现市场优质优价,引导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提升大闸蟹的质量和形象,助力行业良性发展。

养殖方式之变

“近几年,大闸蟹市场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状态了。”成永旭说。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大闸蟹市场深度全景调研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21年全国河蟹养殖面积800万亩,养殖总产量80.83万吨,2022年全国大闸蟹产量78.22万吨,需求量77.69万吨。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我国的水产消费正在迎来突破性增长,大闸蟹的主要消费市场也从一线城市扩展到二三线城市。前述报告指出,目前大闸蟹已处于价格谷底,利润空间有限。未来几年大闸蟹价格将触底反弹、波动性上扬,总体逐渐趋于平稳。

大闸蟹养殖方式也在变革。江苏是我国大闸蟹产量第一大省,近年来,江苏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大闸蟹围网养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太湖这边一直在鼓励大家转业,不止水面,很多村都拆迁了。”舒幸说。2019年6月28日,经过专家组实地检查,太湖最后的44981亩围网养殖设施全部拆除完毕。除了太湖,兴化也是如此。2022年,兴盐界河纵深300米涉域蟹塘全面复垦,累计面积1.1万亩,兴化市提水养殖蟹塘复垦面积达2万亩。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成永旭认为,有品牌加持的大闸蟹更有可能在当前市场上获利,而散养的养殖户们,没有更多销路的话很难分到一杯羹。“以科技为先,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养殖将是未来大闸蟹养殖业的必然趋势,养殖户们应该转变养殖方式,从‘单兵作战’转向‘合作共赢’。”

对此他希望,以“科技+企业+养殖户”的形式,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打造金牌养殖区,走“精品大闸蟹”的路线,由企业带动养殖户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大闸蟹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已经有多个大闸蟹养殖地开始大闸蟹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实践。如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出台《关于加快黄河口大闸蟹产业发展的意见》,今年垦利区黄河口大闸蟹标准化养殖池塘达3万亩。

无独有偶,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是全国首个以螃蟹养殖为主导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水产养殖面积16.10万亩,其中螃蟹养殖面积15.51万亩。园区成立了江苏省河蟹研究中心,主打科学养蟹,螃蟹健康养殖规模连片面积全国领先。

江苏省宿迁市也是我国大闸蟹养殖的重要产区之一,年产量6.5万吨。成永旭介绍,宿迁成立了骆马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并纳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园区河蟹养殖3.5万亩。宿迁市湖湖滨新区管委会联合上海海洋大学、江苏淡水所、宿迁农科院等三家单位成立宿迁骆马湖霸王蟹产业研究院,创新“试验、示范、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科技+生产+加工”的产业技术孵化和示范基地,促进湖滨新区乃至宿迁河蟹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初见成效。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