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风来④|因诺科技:极致理念与梦想天空

2023年12月08日 18:4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播放 暂停
进入全屏 退出全屏
00:00 00:00
重播 刷新试试

“当时我就回答了三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干什么的、我以前是干什么的,然后1200万就到了。”回忆起拿到第一笔融资的场景,因诺科技创始人呼卫军的语气中依然透露着几分得意与惊讶。

这家由一群博士创立的科技公司,凭借在工业无人机领域领先的技术优势,于武器装备、能源巡检、智慧城市等赛道开创了空中机器人空基一体化系统应用的先河,在短短8年的时间里完成了C轮融资,可谓成长迅速。而回顾创业历程,几位因热爱而集合的“创业老男孩”也曾感受春风得意,也曾遇见雪拥蓝关,经过柳暗花明的村口,如今仍走在追逐“青春”的道路上。

因热爱而创造,从居民楼走出的科技公司

飞行控制专业出身的呼卫军是西工大教授,也曾在研究所工作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活都干过”,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更深入地思考了产学研融合的路径。2015年,随着国内低空飞行器市场的迅速发展,洞察到时机的呼卫军锚定智能飞行器方向开始探索。

“当时召集了五六个好朋友,都是博士出身,有做飞控的、有做图像处理的、有做电磁感应的,大家都觉得这个方向很有意思,就凑在一起想干点事情。”带着颇有竞争力的初创团队,呼卫军租下一间居民楼开始了技术创业的历程。“当时也没钱,而且大家都是下班之后利用业余时间过来的,所以先简单找了个地方,以至于后来我们想招点人来帮忙,结果人家走到楼下发现是个居民楼就不愿意上来面试了。”呼卫军笑着回忆道。

因热爱凑到一起的“老男孩”们很快就在技术端取得了进展,也凭借技术吸引到资本的青睐,呼卫军南下深圳,三句话便收获了1200万的融资。“当时属于是钱找上门了,但其实我们对那笔钱使用是没概念的,人家跟我聊商业模式,我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是商业模式?’反正稀里糊涂地拿了一笔钱。”拿到融资的呼卫军把钱都投向了技术研发,但在商业市场的拓展上进度几乎为零,这也为日后企业的转型危机埋下伏笔。

1200万几近“归零”,绝处逢生激发市场思维

许多从高校走出的企业都存在共性问题:只懂技术,不懂市场。因诺科技也没能绕过这个坎。

当时,在市场热潮的驱动下,无人机工厂在南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那会很多大厂的设备缺少核心算法,我们就做license授权,累计签了4000万的订单。但是那款配套产品也需要硬件,所以又成立了硬件团队。”呼卫军介绍了公司最早的商业模式以及“软件+硬件”业务结构的由来。

然而,4000万订单兑付的前提是企业完成销售,但彼时过热的市场和快速迭代的技术造成了普遍的产能过剩,导致订单无法回款。与此同时,技术端的研发投入越来越高,又增加了硬件开发的支出,1200万的融资看上去也不再充裕。

“后来基本是靠帮工厂技术迭代帮他们出货,用这去收一些NRE的费用。然后四处刷脸,找同学、找师兄要订单,才勉强支撑下来,但是那会账上其实已经没有多少钱了,最糟糕的时候只能再维持三个月。”

经历这一遭,呼卫军和团队痛定思痛,开始摸索能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之前有人给我说过两句话,一个是‘会花钱才是最关键的’;另一句是‘技术在整个事情中的重要性只占30%’。我一开始不理解,但是后来我认同了,因为花钱真的太难了,不知道往哪花,我们是纯技术思维去做场景,结果钱都要耗完了也没跑出来一个商业模式,我就回过劲来:一个完整的商业模式下技术只占30%,不懂市场是没法前进的。”

因诺的转型势在必行,但转型的前提是要有资金进场支撑。呼卫军拿着4000万的订单作为“救命稻草”,找到了管理财政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某家创投机构。“上会的时候,我才讲了一半那位主要领导就出去了,我心想那这估计没戏了,但就在万念俱灰的时候,他们通知我顺利过会,戏剧性地拿到了救急的3000万。”

“拼搏、专业、协作、共享” 因诺拥抱梦想天空

3000万融资到账后,呼卫军和团队“连发三箭”:

第一箭撤掉销售团队,聘请市场经验丰富的西工大师弟重组市场部;

第二箭优化硬件团队,邀请经历过市场实战的朋友团队加入,重拟研发方向;

第三箭找准发力点,跑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头2年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企业发展不能全靠个人兴趣去探索,所以我全面调整了航向。首先,踏踏实实做我擅长的领域,但是因为回款周期比较长,所以我需要在工业场景上再开一条线,原则就是赛道要新、要有技术壁垒。”呼卫军说道。

2016年,国内智能飞行器的产业应用已经在农业、林业、电力、公安等多个领域全面铺开,经过一番调研,因诺最终选择了油气作为深耕阵地。在当时,油气端的飞行器服务主要是基础巡检,对数据没有进一步的解译,因诺科技及时补上后端的延伸服务,并整合了光纤、预警、摄像、分析等多元功能,逐步形成全栈服务系统。与此同时,在硬件上因诺也在持续升级,让飞行器拥有了更智能的全面自主性。“不同地理环境、不同天气、不同场景下,飞行器的性能都是不一样的,不能让它飞不了,而且操作也不能太复杂,人为介入太多压力就大了。”

在呼卫军的带领下,因诺从零做起,走遍了中国所有的油田气田,塞北的飞雪、河西走廊的狂风、海边的烈日都成为技术的助推器,“团队穿着军大衣顶风啃饼做测试,从那以后我就坚持所有员工都要定期来一线转转。”呼卫军感慨道。没有订单就四处加入行业群做推介,没有参考就自己去创新发掘,在场景和天气的锤炼中,因诺用长达5年的深入研发成为赛道的领军者,“我们是做飞行机器人不仅仅是做无人机,要在维度上进行全面的提升。现在国内在这方面和我们有明确竞争的就一家。它比我们早做3年,但是它的系统还不完整。”呼卫军略带骄傲地说道。

如今,因诺已经成为国家官网核心的巡检供应商,占据北方80%的市场份额,年营业额已突破2亿元。除了推进技术革新,做高溢价的事情也是因诺的宗旨之一。“不去跟其他企业拼价格,做一些高溢价的事情,同时还体现出很高的技术含量,让别人一想到这个方向就会想到因诺。比如说无人机多机编队飞行控制系统的技术在学术圈也是比较超前的,我们的学术背景可以有助于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工程化,这就是我们的不同。我们要把自己的优势极限地放大,优势点不是在渠道上,而是在产品上。”呼卫军阐释道。

经过8年的发展,因诺科技积淀了“拼搏、专业、协作、分享”的企业文化,在呼卫军看来,拼搏是必须有的态度,专业代表技术的高度,协作和分享是团队共赢的核心价值,这四点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面对未来,呼卫军表示因诺会在继续挖潜,“把赛道和项目做到极致”,在梦想天空继续乘风而上。

西安作为科教重镇,拥有极为丰富的科创资源,作为最早的“硬科技之都”,近年来更是得到产业、资本两端的共同关注。《等风来》系列视频内容旨在持续关注本地创新人物,深度挖掘本地科创企业价值。我们希望通过对科创企业的深度覆盖,记录本地创新故事,见证新一轮“产城融”齐头并进,与企业、与城市同行。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