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也玩跨界 教育、医疗场景率先探索

2021年12月16日 17:0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蔡姝越,诸未静·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蔡姝越 诸未静 广州报道

近年来,“游戏赋能”的概念被频频提及。游戏如何联动传统行业,实现“1+1>2”的效能,也成为游戏行业认真思考的问题。

12月15日,中国游戏产业年会分论坛——游戏赋能论坛在广州召开,该论坛以“跨界融合,守正创新”为主题,展示了游戏在跨界融合中的多种可能性。

“游戏赋能即是赋予游戏更多的功能,展现其延展性和创新力,使得游戏突破娱乐的范畴,更好体现多元化的数字应用场景,打造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敖然在致辞中指出,强调赋能作用,强调弘扬主流价值,充实功能内涵,可能是未来游戏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的必修课。

在论坛中,游戏与教育、医疗结合的应用场景 引人注目。目前,已有多家游戏公司在这两块领域作出相关尝试。

“游戏+教育”机遇挑战并存

“游戏+”,是本次游戏赋能大会中最常被提及的一个关键词。“这一概念的愿景是将游戏和科普、公益、医疗、体育、教育等领域的社会价值相融合,帮助一些传统行业实现科技化、互动化、低门槛化,让游戏能够在相对较广的领域里发挥正确的价值。”波克城市联合创始人郭斌在发言中对“游戏+”进行了说明。

实际上,游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在中国,很多教育机构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使用互动课件的形式授课,这些多媒体课件可以被视为是一种早期的教育游戏。

然而,本次论坛所探讨的游戏赋能教育与现有的教育游戏有着本质区别。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何威指出:“‘游戏化学习’是另一个概念。游戏化其实不是游戏,它是把游戏的机制、元素、方法引入到一些非娱乐的领域里面。”他将儿童在特定的数字环境下,发动内驱力,在游玩中生产创意的过程定义为“数字创新游玩”。

同时,何威认为,在目前教培行业政策持续收紧的大背景下,游戏与教育的结合可能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但他也指出,在推动游戏赋能教育的过程中,也将面临一些无法绕过的藩篱。一是游戏设计理念的不同,“首先,游戏与教育相结合的产品需结合创意、儿童发展理论以及教育学等方面的内容,设计理念与常规游戏有较大差异。”二是游戏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和教育需求的矛盾。8月30日出台的游戏防沉迷新规的出台,进一步缩短了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游戏本身较难同时达到教育和游戏并进的效果。”何威坦言。

在本次论坛中,多家游戏公司展示了旗下已开发的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游戏产品。如波克城市旗下围棋国际教育软件《Go Master》及线上幼儿识字教育的游戏化软件《橙橙识字》,而迷你创想则上线了一款3D儿童编程工具,将沙盒场景与编程相结合。

“游戏+医疗”突破传统认知

随着“游戏+”理念不断被提及,“游戏+医疗”也成为了一个新兴的热门组合,在本次大会被频繁提及。

202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一款电子游戏作为处方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这一事件给国内外游戏与医疗行业的跨界联动拓宽了思路。游戏如何运用于数字医疗,亦成为行业关注的一项重要议题。

在实际应用中,上海正向数字化技术研究院(Game for Good)秘书长谭亚幸认为,功能游戏和数字医疗的结合能为提升患者的“临床依从性”提供解决方案。这个被与会嘉宾频繁提及的专有名词,指的是如果在医疗领域实现游戏化,患者将会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更加长期的积极性。

目前,多家游戏公司已在该领域作出尝试。本次论坛中,郭斌介绍了波克城市在游戏健康领域的相关探索:城市医疗领域有两个项目在研,分别是《定制式链接记忆游戏》和《快乐视界星球》。前者是针对于MCI(轻度认知障碍)的一个认知康复训练软件,旨在通过游戏化的手段减缓和推迟患者由MCI发展到老年痴呆的过程;后者是游戏化眼科数字疗法,主要是针对儿童的斜弱视的康复治疗。

此外,盛趣游戏在医疗领域也在游戏赋能上进行了相关研究。盛趣游戏CEO助理王振勇在论坛上介绍,在前段时间召开的世界VR产业博览会上,盛趣分别展示了《儿童自闭症VR筛查与训练系统》和《认知障碍VR评估与康复系统》在儿童自闭症筛查训练和阿兹海默症筛查中的应用。

然而,尽管目前业内已对“游戏+医疗”模式做出诸多实践,游戏在医疗领域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些难点。谭亚幸分析,国内医疗大健康体系已较为健全,但与游戏的商业模式匹配度不高,游戏厂商要进入医疗健康领域并不容易。

同时他坦言,游戏厂商在寻找合作对象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游戏在我国的传统认知中并不是跨界赋能的第一选项。”谭亚幸以目前需求量较高的防疫类APP为例:从政府的角度而言,主要需求是防疫类的知识能够被快速高效地被传递到公众心中,至于这个需求能够被哪一载体来满足,第一想法大多不会是游戏。

此外,谭亚幸进一步指出,若要开发“游戏+医疗”的相关产品,需研究先行。“如果是用于医疗领域的游戏,必须要有扎实的研究成果,来证明这一问题是适合用游戏化来解决的。如果是公益性游戏,选题就相对比较宽泛。”谭亚幸指出。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