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财税政策优惠,中央支持大湾区发展力度前所未有|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

2022年12月21日 18:19   南方 plus

12月21日,2022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举行政策宣讲会。会上,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介绍,近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支持大湾区发展建设的重大利好政策,同时高规格、高定位支持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建设,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大湾区发展的机遇前所未有。主要有四方面体现:

一是赋予大湾区多项财税优惠政策,打造更具吸引力的税负环境。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全面落地,对于在大湾区内地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给予补贴。启运港退税政策在大湾区顺利实施,助力进出口企业减少资金成本。国家设立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支持大湾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在此基础上,中央对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给予了更大力度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所得税方面,对上述三个重大合作平台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方面,横琴合作区对于境内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个人所得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受益群体由境外扩展到境内外人才,减免方式由补贴调整为直接免征,政策受益面更广、操作更便捷。同时,对于在横琴的澳门居民和在南沙的港澳居民,免征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港澳税负的部分,实现“港人港税”“澳人澳税”。

二是支持大湾区建设科技和产业高地,打造更为完善的创新发展环境。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与港澳科技协同,积极构建以深港河套和粤澳横琴为“两点”、以广深港和广珠澳为“两廊”的创新发展格局。着力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争取中央支持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个国家实验室,布局建设散裂中子源、人类细胞谱系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大湾区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和高端创新要素集聚能力。着力建设10个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争取中央支持大湾区打造5G、集成电路、纳米、生物医药四大产业创新高地,支持建设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日益完善的发展环境。

三是支持大湾区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打造更加便利的投融资环境。注重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作用,不断提升大湾区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中央支持大湾区开展“深港通”、债券通“南向通”、“跨境理财通”等各类金融互联互通业务试点,畅通资金跨境流动渠道。深圳证券交易创业板注册制改革顺利实施,广州期货交易所设立并上线工业硅期货交易品种,并强化与港澳的协同联动。在此基础上,以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为突破口,积极争取中央推动金融市场加快国际化发展,包括支持横琴建设金融“电子围网”,支持澳门在合作区创新发展财富管理、债券市场、融资租赁等现代金融业,大幅降低澳资金融机构设立银行、保险机构准入门槛,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前海提升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试验区功能,在与香港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便利化等领域先行先试;支持南沙建设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保险服务中心等国际化金融平台。

四是支持深化与港澳规则衔接,打造更高水平的公共服务环境。围绕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效便捷流动,中央支持粤港澳三地开展各个领域的对接合作。在就业创业方面,大湾区(内地)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港澳居民政策落实落地,全省建成“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体系,支持在教育、医疗、法律等8个领域与港澳开展执业资格互认,未来还将进一步拓展资格互认领域。在居住方面,便利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地购房政策落地实施,港澳居民购房享受市民化待遇。在教育方面,中央支持粤港澳开展联合办学,支持南沙打造高水平高校集聚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获批设立并于9月正式开学,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加快筹建。在医疗方面,支持开展“港澳药械通”,越来越多在港澳上市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将获准在大湾区内地医疗机构使用,支持横琴中医药产业发展,对在澳门审批和注册、在合作区生产的中医药产品、食品及保健品,允许使用“澳门监造”“澳门监制”或“澳门设计”标志。在社会保障方面,大力推进湾区“社保通”,港澳居民可在粤参加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在此基础上,中央专门赋予重大合作平台很多开创性、引领性政策,包括支持横琴实行“分线管理”模式,支持国际互联网数据跨境安全流动;支持前海进一步扩大对港澳服务领域开放,联动建设国际贸易组合港、规范发展离岸贸易等,建立健全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支持南沙打造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在社会保障、医疗、食品安全、交通等方面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相互衔接水平。此外,中央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创新合作管理模式,允许采取法定机构等方式,积极引进港澳专业人士、国际化人才参与建设管理。

【记者】袁佩如 黄进 许宁宁

【摄影】梁钜聪

【来源】南方+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