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蓝领就业层次升级 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还是减缓?

2022年12月31日 17:14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北京报道  曾经被年轻人抛弃的制造业蓝领岗位,又重新成为就业市场的热门?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显示,我国蓝领群体正在经历代际转换,月均收入已上涨到5000元至8000元之间。制造业蓝领投递简历的数量是服务业的3倍多。

收入提升,或许是蓝领回归制造业的重要原因。但与此同时,高收入岗位的劳动价值含量更高,对劳动者的技能要求更高。

对于全社会就业来说,这可能加剧“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矛盾。近日,国务院《关于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审议。报告显示,我国结构性就业矛盾日益凸显。

同时,促进更充分就业需要开拓更大规模的工作岗位。在分组审议报告时,有审议人员建议,一方面要提升蓝领工人的经济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要大力促进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更直接带来就业增长。

技能人才供给不足

《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2022)》显示,2021年我国蓝领劳动者群体规模达4亿人以上,占二、三产业就业人口的69.4%。蓝领群体主要聚集于第二产业,40岁以上蓝领劳动者占比接近50%。

但困扰制造业的难题是,我国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长期在1.5以上,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达到2以上。预计到2025年国内制造业前十大重点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达到3000万人。

《关于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一方面,企业招工难问题突出,服务员、操作工等一线普工常年短缺,技能人才供给不足;另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部分劳动者技能转换需要时间,求职就业难度或将进一步加大。

“制造业为什么招不到工人?关键是蓝领工人的劳动报酬能不能保证其体面生活,蓝领工人的社会地位能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同,这个应是根本的原因。”一位长期关注就业与社会保障领域的专家指出。

新生代蓝领群体的就业动机也在变化,由过去的谋生存变成了求发展。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成刚指出,相较于简单重复、工期短、价值含量低的工厂职位,新生代蓝领群体更倾向于选择稳定性强、安全性高、未来发展好的职位。

在技术推动下,制造业等第二产业的用人需求恐将放缓。

上述专家介绍,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成为当前工业、制造业领域的显著特征和未来趋势。但是,新技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工业、制造业领域“机器换人”的现象。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将会是一个发展趋势。

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

与第二产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则有较大空间。

上述专家指出,比如我国有约4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欧洲一些国家的经验显示,一般一个失能老人需要1.3个护理员工,则我国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工,起码需要2000万以上的就业人口。

“所以要大力促进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面向一老、一小、一残,不仅能改善民生,还能释放消费,带来GDP增长,更直接带来就业增长。”他说。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服务业改善有利于就业扩大。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恢复,交通物流、居民出行逐步增加,将带动住宿、餐饮、旅游等服务业恢复。随着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恢复改善,将有利于吸纳劳动力就业。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李钺锋在分组审议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特别是在就业压力比较大的地区,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更加扎实做好就业工作。

不容忽视的是,制造业和服务业企业近三年来经受了较大困难。在重大突发事件影响下,如何通过灵活变通,既降低企业成本又留住技能人才?

有专家指出,全世界近两年普遍面临就业难题,德国推出了短时工作制,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临时性地减少工作时间,减少雇主的负担,保证核心劳动力队伍的稳定。

虽然实行了短时工作制的劳动者过去是全日工作,改为了半日工作,收入也相对减少,但是一旦危机过去,劳动者队伍可以很快恢复到原来的正常劳动工时,恢复传统的竞争力,这种灵活多样的就业制度同时也是相对稳定的。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

在就业政策方面,如何破解“招工难”与“就业难”的矛盾?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张伯军在分组审议时指出,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人力资源进行从业技能培养。

张伯军建议,下一步能够更有效地利用高等学校的从业技能培养平台,对未就业大学生进行培训。依托高校和企业、政府和社会打造的优势就业技能培训平台,对未就业人员进行大规模培训。

《关于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将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先进制造业、数字技能等重点领域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广泛开展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康养领域和手工、电商等新业态领域就业技能培训。

数据显示,我国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超1000亿元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8300多万人次。

《关于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设立职业培训机构,推动公共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促进职业培训提质增效。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累计投入55.5亿元,支持建设公共实训基地216家。

《关于就业工作情况的报告》还指出,健全技能人才岗位使用、合理流动机制,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建立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推行“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健全职业标准体系和评价制度,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毅亭在分组审议时建议,在国家层面对重点产业前沿产业的人才供需情况进一步进行梳理、统计和分析预测,有针对性地完善学校教育、就业培训等方面的政策。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