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起来摘桃子”,地方拼经济愈发白热化。
年终岁尾,2022年12月27日,潍坊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市长刘运代表潍坊市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披露2022年成绩单的同时,谋划2023年经济发展新方略。
虽然承压而行,但是拾级而上。2022年,潍坊市预计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8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当风劲帆满,我们看见一座雄起的世界“鸢都”。
求索新旧动能转换新路径
过去的一年在潍坊发展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潍坊迎难而上,稳健发展。
一方面,是新旧动能转换优存量、扩增量的新突破。
回顾过去一年,潍坊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成为国家首批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动力装备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等五类优质企业249家,新增上市公司2家。
此外,数字赋能联盟凝聚企业800多家。潍柴大功率高速机、弘润中间体原料、福田雷萨专用车、英轩精品柠檬酸等360个重点项目竣工投产,8个项目列为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46家企业入选省高端品牌培育企业。
另一方面,潍坊在“四新经济”发展上着墨颇多。
瞄准“四新经济”,聚焦“十强”产业重点项目,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潍坊市“四新经济”提速明显,预计2022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10%。
新经济新产业的快速发展,孵化催生出更多的科创企业。去年,潍坊市预计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0家,新增全国一体化工业大数据山东云中心试点2个、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2家,全面启动元宇宙技术创新与产业之都建设,并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
新旧动能转换的扎实推进,“四新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潍坊经济发展澎湃活力的见证。
“三个模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作为闻名全国的米袋子、菜篮子,潍坊创造了农业现代化经营,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
为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潍坊在制度机制、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改善乡村治理等方面不断求突破。
“三个模式”的核心是产业现代化,着眼于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2022年,潍坊加快数字农业发展,启动建设潍坊“三农”大数据平台,全国首个“区块链+蔬菜”质量安全应用试点进展顺利。中国(潍坊)预制菜产业发展大会成果丰硕,预制菜产业名城建设全面起势。国家农综区建设扎实推进,成功举办盐碱地综合利用国际大会。
同时,潍坊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配合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依托全国首个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潍坊先行先试,首创性开展畜禽活体抵押贷款融资,肉牛产业加快升级,万头以上现代化奶牛场达到6处。正大36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全面投产,正大国际蔬果智慧产业园、国家设施蔬菜产业集群项目基本建成。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潍坊“三农”工作的关键一环。2022年,潍坊新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2个,新改建“四好农村路”706公里,完成492个自然村电网改造。成功举办乡村振兴齐鲁论坛。青州市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更值得一提的是,潍坊市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预计实现“两连增”。
沃野千里绽芳华。农业现代化的雏形,已在潍坊崭露头角。
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当今城市的能级划分,固然是主要由经济上的硬指标决定的,但在越来越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今天,一个城市的文化影响力无疑应作为与经济发展等量齐观的要素之一。
从文化软实力的角度来理解城市的目标和内涵,这是文化软实力的当代价值所在。
因此,城市的发展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为发展的核心动力,以文化的理念和方式经营城市,以文化凝聚人心、浸润人心,进而构成城市的内在精神与外在气质。
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潍坊做的颇为出色。
2022年潍坊新增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家、省级6家,青州古城获评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寿光市入选全国青年发展型县域试点。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而城市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有机的生命体,面对老城市新活力的时代命题,潍坊将加力实施文化赋能,增强文化软实力,发挥丰厚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国家文化生态保护传承示范区、齐鲁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在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同时,更好的将文化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让文化“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眺望前行路,锚定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潍坊实践”迈出了坚实步伐,潍坊未来的发展方向已然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