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创造就业约2.4亿,AI大模型可先广泛应用再完善基座

2023年05月23日 14:4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吴文汐,实习生冯袁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实习生冯袁玥 武汉报道   5月22日,2023数字经济(东湖)论坛在武汉举办,围绕数字经济、数实融合、平台经济、数据要素市场等话题进行探讨。

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竞相布局的新赛道。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50.2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数字经济是我国稳增长、促就业,以及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支撑。

会上专家表示,要在大国竞争中掌握数字经济先机,必须在“硬条件”和“软科技”上下足功夫,尊重企业主体创造性,激活其使命感,让数字技术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千行百业转型升级。

此外,会上观点认为,ChatGPT掀起热潮,为数实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中国拥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具备产品化的优势和能力,应发挥市场力量将AI大模型应用到千行百业,再回过头来完善基座能力。

发挥“软科技”的“硬实力”

“数字化已成为改变国际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谁掌握了数字化发展的主动权,谁就占领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张平文在致辞中强调。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许正中教授亦指出,数字经济是大国竞争的新赛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赛道。

5月23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

同时,数字产业规模稳步增长,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5.4万亿元,同比增长5.5%;软件业务收入10.81万亿元,同比增长11.2%;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规模超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5%。

在为国内提供丰富应用与服务的同时,中国数字科技企业“出海”步伐也在不断加速。例如,目前微信跨境支付已覆盖69个国家和地区,境外合作机构超千家,境外商户超400万;过去两年,来自东南亚商户的活跃微信小程序数量增长了10倍。华为云已布局全球29个区域、75个可用区;华为在全球发展了超3.8万家伙伴,覆盖金融、政府、运营商、物联网、教育等各个领域。直播、短视频带货等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商模式,也随抖音、快手、视频号等应用出海,为中国联通世界创造更多机会。

ChatGPT发布以来,AI大模型在全球掀起热议。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郭万达指出,ChatGPT的出现,将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成为实现数实融合中的分水岭。他认为,未来,数实融合会呈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融合发展,数字驱动下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应用、大模型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以及区域之间的融合创新四种趋势。“大模型、大算力、大数据在制造业中的融合,我认为这就是‘百年不遇的机会’中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万劲波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是中国科技大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但各家公司要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找到发展方向和盈利点。

今年以来,国内多家科技企业已先后披露相关领域进展。既有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千问”,也有腾讯推出面向大模型训练的新一代高性能计算集群HCC。紧跟世界科技前沿的背后,是相关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重视自主创新的结果。

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市数据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肖仰华指出,中国发展AI大模型有自身优势。中国有庞大的人口规模,孕育了广大的市场。“中国企业擅长市场应用和产品化,我们要重视市场的力量,将大模型能力应用到千行百业,再回过头来完善基座能力。”

平台促进高质量就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原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致辞中提到,数字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形态。事实上,人们对于“数实融合”的概念往往存在误解,数字经济并不是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中也包含了数字经济,而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核心。

“平台是流动的实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表示,纯粹的线上并不存在,线上的背后是线下方方面面的“实”。平台的兴起与发展,尤其是以视频号为代表的数字工具,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是独立经济实体,创造更多价值。

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可以印证这一点。来自湖北的90后视频号达人“洪湖赵美丽”微信账号拥有26万粉丝,通过在直播间帮助乡亲销售莲藕、菱角等洪湖特色农产品,高峰时期半个月内菱角销量能超过20万斤。而如果仅使用线下销售渠道,同时段销量只能在3万斤左右。线上直播平台带动湖北当地农业生产、物流等一条龙线下实体产业与服务。

“平台企业以专业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为制造业提供生产性服务,他们是实体经济的新表现形式。”郭万达指出,数字化转型第一阶段,往往是高端数控设备、机器人等硬件设施投入,而第二阶段则是以模型算法为驱动的“软领域”发展、数字技能提升和数字化意识的建立与巩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软硬”同样重要。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谢康在会上发布了由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等机构联合研究的《2023中国数字经济前沿:平台与高质量就业》报告。报告中指出,2021年,以微信、淘宝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创造就业约2.4亿,为当年约27%的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谢康提到,在形成报告的过程中测算发现,平台在促进高质量就业的过程中总体上发挥了就业稳定器的作用。同时,平台促进就业属于典型的内涵式就业,即催生新的职业、岗位和业态。从报告中可以总结出,平台促进就业具有推动产业和行业的结构升级、通过优化就业技能结构促进中国人力资本提升、促进就业的区域均衡与社会公平的特征,是促进高质量就业中的重要抓手。

“此外,我们最近还得到一组珍贵的数据。从2020年到2022年的疫情期间,一万多名骑手的底层数据表明,实际上平台可以使原来中国社会低收入和高收入两个人群中间多出一个阶段,使得下降曲线更加平滑。”谢康表示。

关注我们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