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好政策加速研发现代化,创新中药闯关百亿抗抑郁市场

2023年05月23日 17: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季媛媛
目前中药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不大、影响力有限,抗抑郁类中药大多仍属于辅助性的治疗药物;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以及药企在创新中药研发上的投入,中药疗效将会得到更多的市场认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实习生 唐菁阳 上海报道  中药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近年来,随着临床试验的深入和现代科技的结合,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得到更加深入的探究,针对各种疾病的中医药疗法也得到了更加精细的划分和应用。

与此同时,国家也着手大力支持中成药研发上市,相关利好政策频出。2023年2月28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到,要进一步加大“十四五”期间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持力度,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其中明确指出要将加速中药服务体系建设和医保支付倾斜、纳入医院考核等政策的落地,进一步加快中医药行业总体发展速度,加强供给和需求端双向建设。

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直接利好我国中医药企业,越来越多的优秀创新中药正加速涌现。

由国家中药现代化(上海)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抗抑郁创新药物优欣定胶囊(以下简称为“优欣定”)也是其中之一。在经历了长达十多年的研发苦旅,该药物目前已经正式进入Ⅲ期临床研究。作为全球首个以改善抑郁症脑区失常的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持续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并促进海马区神经细胞增生为作用机理的单分子抗抑郁原创新药,有业内人士表示,它的出现有望为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国家中药现代化(上海)创新中心主任杨子荣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药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不大、影响力有限,抗抑郁类中药大多仍属于辅助性的治疗药物。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以及药企在创新中药研发上的投入,中药疗效将会得到更多的市场认可。

这也意味着,在抗抑郁症药物领域,中药也具备较大的市场潜力。

中药人的春天

目前国内抗抑郁药物市场,外企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国内药企正从以仿为主、到仿创结合,抢占更多原研药的市场份额。

“目前中药之所以只能甘当临床药物的配角,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中药在疗效上没有那么‘硬气’。抑郁症作为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不同患者之间的异质性十分明显,其临床症状表现、严重程度、合并症及预后等均存有较大差异;同样的中药给不同人服用,可能呈现出来的效果相差很大。应该说,中药在这一方面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在品种上,无论是上市的还是在研的,数量都不多,市场份额也不大。”杨子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而从成分来看,中药则复杂得多。与大多数单分子化药不同,中药绝大多数为复方,即由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味组成,其中可能包含着几十个,甚至成百上千的化合物。这就使得中药的作用机理很难研究,更难以说清道明。

天然中药材的差异性,也给质控带来了难题。杨子荣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到,“中药材大部分是植物药,还包括少量的动物药、矿物药,天然的东西自然会受到所处生态环境的影响。高温、严寒、旱涝等不同生态环境都可能导致成分和含量上的不同。因此,在不同年份、不同环境下生产获得相同重量的药材如人参,其内在有效成分及其含量却有可能不同。这就给中药的质控带来一定的变数和难度。”

品种少、起效慢、成分复杂等因素始终影响着中药的标准化、国际化以及市场认可度的提升。此外,杨子荣还提到之前的中药评价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中药和西药是两个不同理论体系下研制而成的药物,在评价中药时不能一味地套用西药的评价标准。”

不过,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为药企中成药的研发上市带来极大利好。特别是在2020年末,《国家药监局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发布。《意见》在药品管理法及现有注册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提出改革中药注册分类,将中药分为中药创新药、中药改良型新药、古代经典名方复方、同名同方药四类,构建中医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 “三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使得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更加完善。

在随后的2021年,我国中药创新药申报就出现了明显的增加,高达1371件,评审速度也显著提升,2021年全年累计获批包括宣肺败毒颗粒在内的12种中药。2022年也依然保持较高数位,申报数量达到1551件。

国家倾向性政策的出台,和中药审批制度的完善让杨子荣十分看好中药的未来发展前景,“现在正是中药人的春天。只要能找到好的品种,当前政策环境下创新中药的研发门槛相对降低,研发周期也会缩短,相信会有更多企业的新药面世。”杨子荣说。

创新中药市场广阔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Grand View Research的报告,2019年全球抗抑郁药物市场销售总额约为154.4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随着新型专利药的再度重现,全球抗抑郁药物市场的销售总额将重回200亿美元大关,达到218.8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5%。

我国的抗抑郁药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据华经产业等研究数据,2020年我国抗抑郁药物的市场规模为109.4亿元,2016-2020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6.01%,保持高位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国内抗抑郁药总体市场规模有望超过200亿元。

智慧芽报告显示,近年来,各国在积极探索抑郁症治疗新机制和突破性疗法,如美国企业Sage Therapeutics研发的GABAA受体阳性别构调节剂、中国企业研发的5-HT/NE/DA三重再摄取抑制剂。此外还有多个产品处于临床试验阶段,总体来看抑郁症治疗领域具有很大潜力,未来可期。截至目前,世界范围内关于抗抑郁症药相关专利申请约9.8万件。排名前五的技术来源国分别是,美国申请2.4万件专利,排名第一;法国、德国和日本次之;中国位列第五,申请专利5900多件。

在抗抑郁药物市场,中药存在着更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全球几大抗抑郁药物的专利却均已过期多年,由辉瑞、灵北、礼来构成的“铁三角”格局也就此被打破。再加之近年来的上市新药又非常之少,抗抑郁药物国际市场这种近乎无专利药的真空状态为中药占领优势市场空间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抗抑郁西药存在的一些缺陷也同样为中药进军抗抑郁市场提供了契机。据了解,当前抗抑郁西药的临床有效率仅占1/3,有1/3到1/2的患者发病后会在1年内复发。服药后不仅起效时间长,平均需47天,还会伴随着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性欲低下等众多不良反应。患者经常出现病情尚未好转,却饱受新添副作用折磨的情况,这使得患者对于这类药物的依从性很差。

而根据CDE公布的临床研究数据来看,抗抑郁创新中药优欣定在安全性上有着不错的表现。在I期和II期临床研究中,服用该药的患者已过400人,没有出现严重不良事件或毒副作用,且相对于安慰剂组,优欣定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优欣定的安全性较高,没有给患者带来额外的负担和风险。

此外,据国家中药现代化(上海)创新中心原首席科学家贾韦国介绍,优欣定的作用机理也与现有化药不同,是全球首个以改善抑郁症脑区失调的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并持续提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为作用机理的单分子抗抑郁原创新药,拥有中国、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专利权。

新药研发仍存在挑战

从目前情况来看,创新中药的市场前景的确值得期待,但新药研发的难度不容小觑。据了解,在国内相关利好政策出台前,中药创新药的研发周期在8到10年。近年来,中药审批标准调整后,这一周期有所缩短,但前期资金和时间的投入仍然是个庞大的数目。

一些靶向药物的研发难度也受到了疾病复杂程度的影响。据贾韦国介绍,当前抗抑郁药物效果有限、副作用大、病人依从性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抑郁症病因的研究仍然有限。“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抑郁症是由脑内一些神经递质的降低造成的,所以现有药物都是针对这个现象的解决,即设法提高脑内单氨类递质的浓度,纠正症状。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表象,这个表象是怎么造成的,没有人知道。”病因研究的模糊性,使得针对性药物的研发更加困难。

此外,杨子荣还指出中药研发最大的挑战同样在临床疗效,“一般来说,如果一个药的临床效果非常好,如某个特效药;那么对它安全性的要求或容忍度就会相对低些,化疗药基本就属于这类情形。如何在临床上能够被医生、患者所认可和接受,如何兼顾安全性和疗效,如何开发出目前市场上没有的新品种,都是药企研发人员所思考的问题和所追求的目标。”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仍有不少中药企业愿意在新药研发上做出大量投入,推动新产品上市。据东吴证券统计,在其所选取的70余家中药公司中,2018-2022年第三季度的总研发费用投入在逐年提升,尤其是2019年、2021年的研发投入提升较明显,2019年同比增长21%,2021年同比增长16.5%,2022年前三季度依然保持20%的增长态势。有部分企业的年研发费用已经超过五亿。

中药企业的持续创新对于患者、市场以及中药的现代化发展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同样也意味着当前中药市场的各个主体都持有着积极的态度。

原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上海中药创新研究中心理事长靳晓明博士表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以适应当代人们的健康需求。近年来,中医药产业也迎来难得的历史性战略发展机遇。未来要更加注重传统中医药产业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实现中药的现代化、产业化,并走向世界。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