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推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陕西,正在打造立体联动孵化器、科技成果产业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为高质量发展培育动力源、升级点火器、换上强引擎。
为此,陕西多措并举,出台的系列重磅政策中,金融机构被赋予重要使命。
其中,作为政府全资设立、定位于种子轮的秦创原春种基金,是金融活水灌溉秦创原的基金样本。
秦创原春种基金由西咸金融控股集团下属西咸金控资本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和管理人进行运作。它通过鼓励和支持原始创新,致力于陕西科研成果转化,深化着“两链”融合发展。
正如它的寓意——“春天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市场上有种说法: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春种基金堪称是希望播种机、科研服务队、金融先行军。
秦创原春种基金有何创新之道?具体如何运作?它又为陕西科技成果转化带来了怎样的变革?
沉睡待唤
科技资源大省陕西,拥有8所“211工程”院校和3所“985工程”院校,以及众多的科研院所。
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5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8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6家,每年申请的科研发明专利数量可观。然而,科技转化水平并不高。
陕西充裕的科教资源,为何不能服务于经济、转化为效益?
▲秦创原春种基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本对接平台
症结在于,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
通常来说,从实验室状态到产业化过程中间,面临着“死亡之谷”阶段。稍显严肃的称呼之下,是科研成果面临的冷酷现实。
目前的情形是,要想通过其它渠道,如寻求社会或市场的资金投资,并非易事。相比课题基金,市场资金更看中成熟的技术,最好能够直接运用于生产、投入商业化。但仍处实验室状态的高校科研成果,市场资金往往没有太多兴趣。
许多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愿望,被冰冷的现实浇了一盆凉水。诸多科研成果,只能沉睡在实验室中,年复一年。
资金匮乏是显见的因素,更深层次堵点,在于固有机制的约束。
此前,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对待成果转化的矛盾心态,从两句话可见一斑:一方面是“宁可放旧,也不放手”,另一方面则是“不敢迈出一步”。
实际上,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的顾虑不难理解。多年来,职务科研成果的确权,是一个关注度极高却又进展缓慢的领域。
日积月累,大批优质的科研成果,陆续在实验室沉沉睡去。
陕西要从“科教大省”转身为“科技强省”,急需改变现状。问题是,谁来唤醒?
这,曾是一道难题。
低迷状态持续多年后,一支名为秦创原春种基金的种子基金,带来转机。
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延卫、王嘉楠教授团队研发的高安全性锂电池系列隔膜产品,是“含科量”颇高的项目之一。
今年5月,该项目获得秦创原春种基金100万元投资,为其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迈出关键一步。10月,项目在“科创西安”第二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获得“最具投资价值奖”。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郑春莉研发团队与合作方,开展的纳米铁复合体系可控构筑及其对重金属还原机制的研究,已共同申请多项发明专利,并获得秦创原春种基金50万元资金支持。
还有西安交通大学李洋团队“高效低能耗一体化非粮生物质制氢及存储”项目,获得秦创原春种基金100万及社会资本150万的共同投资,为项目带来双重资源。
以西安交通大学项目而言,今年的转化数量已达110多个。倘若将陕西省内众多高校及科研院所汇总统计,颇为可观。
此外,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院长赵明威团队,主持研发了校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精密双主轴走心式数控车床矿物床身。该项目解决了我国高强度矿物质机(床)用材料面临的“技术和成本垄断”问题,打破了受制于国外的局面。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如此局面,无异于从0到1,相较此前,已有本质不同。
众里寻他
这究竟是一支怎样的基金?
秦创原春种基金,按照“扶持转化”的原则,由政府全资设立,用于扶持科技成果转化。今年4月完成登记备案,总规模6亿元。
它由陕西西咸金融控股集团下属的西咸新区金控资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普通合伙人和管理人,定位于种子期项目投资。
秦创原春种基金将全部投资于陕西省内高校师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目前的主要投资方向为先进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四大行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秦创原的金融支持队伍中,春种基金同天使基金、成长基金等构建成秦创原基金体系,旨在孵化培育、投资布局科技创新优质项目。秦创原春种基金则是“先行军”,集中力量服务于各种初创项目。
唐肖龙是秦创原春种基金的一名投资经理。今年4月,他的主要工作转变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掘优质项目,并协助项目获得春种基金的投资。
穿梭于基金办公室、高校、秦创原服务中心,常常忙碌到深夜回到家,这几乎已成为他和秦创原春种基金同事们的日常。
发现并唤醒沉睡已久的科研项目,是唐肖龙们需要解决的第一道难题。
他介绍,秦创原春种基金发掘项目途径多样,“包括投资经理赴陕西各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挖掘;省科技厅等各厅委办发文推动、举办科技成果展示活动;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固有的竞赛活动发掘、申报等。”
还有重要的一方面,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通过科技经纪人团队,对项目挖掘和推荐。
科技经纪人队伍是秦创原打造的“三支队伍”之一,培育、提升一批高水平科技经纪人队伍,也是加快创新供给与产业需求高效衔接的有力支撑。
科技经纪人对专业素养有较高要求,既要了解技术和市场,还要能对企业未来发展赋能。
张一恒是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的一名科技经纪人。他说,科技经纪人的起步还是比较艰难的。我们只能不断挖掘项目、拜访老师,进行大量调研。通过深入挖掘对方的诉求点及能力点,形成需求端和成果端的数据仓库,精准匹配,逐渐的获得高校老师们及企业家的信任。
在此基础上,科技经纪人推动老师与企业采取股权合作方式,将共性技术服务于全行业。尤其陕西省内的机床高端装备产业,张一恒及其他小组几乎已悉数拜访。
创新之道
然而,为科研项目播下希望的种子,并非易事。
秦创原春种基金如何迈过这道坎?
一支基金的《基金管理办法》,是其准则与精华,决定着其风格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基金管理团队对此有着反复研究与探讨。
其一是,对“投早投小”的限定。
基金管理团队决定量化解决,将科技领域技术成熟度1至9级的等级,作为投资高校科研成果的参考依据之一。
其中,等级9是指,系统级产品通过成功执行任务得到验证,也就是最为成熟的一类。而等级1,则是提出基本原理,处于最初的阶段。
《基金管理办法》规定,秦创原春种基金的定位是,技术成熟度在3级和4级,即项目处于概念验证和工作样机阶段。
其二是,对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行业的限定。一方面,这些产业均为陕西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它们也是陕西正在打造的重点产业。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基金管理办法》对投资方向的四大行业限定,颇有深意,它通过对所投行业的限定,来限定投资风险。
秦创原春种基金风控负责人杨万里介绍,“虽然这些投资项目是散的,但不是漫无边际的散,是在一定范畴内的散。这种通过对于范畴的限定来控制风险,或者说通过聚集资源实现风险控制,在业内是比较领先的方法,也是一大创新。”
他介绍称,在制定基金管理办法过程中,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国资部门等多方人员,共同研究探讨、碰撞思路,突破现有的许多陈规,最终形成这份有很多创新点的秦创原春种基金管理办法。
与此同时,为全力推进投资陕西省内高校师生种子创业项目,秦创原春种基金还形成了一整套创新方法论。
这些创新之处,可概况为四大方面及若干细分。
其一,创新政府投资基金支持种子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面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诸多难题,西咸新区在调研基础上集思广益,推动秦创原春种基金实现了政府支持资金对种子项目的快速投放。
具体措施包括:简化项目投资评估、创新知识产权使用权授权模式、标准化投资流程及投资协议等。
秦创原春种基金投资运营办公室负责人王晖介绍,“在创新知识产权使用权授权模式方面,春种基金创新性地提出采用知识产权授权的模式,也就是知识产权所有权人授权成果完成人以自主实施的方式许可使用知识产权,春种基金即可出资”。
该模式由高校向老师及项目公司授权使用知识产权,明确由成果完成人的创业团队持有科技成果相关权益,并以创业团队为主体将相应科技成果注入项目公司。
其二,推进省内高校统一申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为更好地发挥秦创原春种基金对陕西省内高校种子项目的培育及孵化作用,提高项目征集效率,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领导小组经陕西省科技厅,向各高校正式发文进行项目征集,秦创原春种基金对省内各高校加大统一申报事项宣讲力度,推进省内高校种子项目统一申报。
其三,推动西安交通大学完善梳理种子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流程机制建设。
秦创原春种基金和西安交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共同与老师进行项目对接及政策宣讲,协助老师填报春种基金申报表。项目报到秦创原创促中心后,创促中心与秦创原春种基金一周内完成项目评审及投资决策;技术转移中心同步报西安交通大学科研院审议知识产权授权。
其四,向创业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
为加快秦创原春种基金落地效率,西咸新区在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专门设置商事服务区域板块,通过持续开展管家式的一站式商事服务(包括注册、银行开户、税务登记),与西咸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税务局形成闭环联动,通过全面代理服务,加速企业落地运营。
基金样本
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后,科研成果项目转化开始驶入快车道,一日千里。
自设立以来,秦创原春种基金管理团队已陆续在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陕西省内各大高校进行政策宣讲与推介。
▲秦创原春种基金—西安交通大学宣讲
截止今年10月底,秦创原春种基金全面覆盖省内核心高校,与各大高校签署了投资协议,较好地促进了省内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其中,西安交通大学83个种子项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2个,西安理工大学12个,西安科技大学12个,长安大学9个,西北大学5个,西北工业大学5个,省内其余高校种子项目20个……
上述规模可观的项目投资,极大地提高了高校青年教师对陕西“两链融合”的理解与认识,激发了青年教师投身创新创业的热情和积极性,推动了青年教师将实验室成果向市场转化的进程。
在秦创原春种基金资金支持下,各种“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技术,从实验室小试走向生产线及客户现场中试,诸多项目借助秦创原宣传后,得到产业合作及社会资本投资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截止发稿前,秦创原春种基金已储备项目484个,累计完成225个项目投资决策;完成协议签订167个,完成145家种子项目公司的设立。
其中,秦创原春种基金储备西安交大项目192个,完成交大种子项目投资决策114个,签署协议84份,设立公司63家。
截止发稿前,145家项目公司中,通过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共完成秦创原春种基金注册124家,有效提高了落地效率。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双向发力,秦创原春种基金正在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项目转化落地,推动秦创原平台建设以及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
如今,春种基金已成为秦创原建设中一支重要的金融力量,是金融活水灌溉秦创原的基金样本。在市场评价中,是“希望的播种机,科研的服务队,金融的先行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秦创原春种基金管理人的集团主体,西咸金控已打出“组合拳”。
它以秦创原春种基金运营团队为先锋主力,以秦创原资本超市为根据地;大本营里西咸担保、西咸小贷、西咸保理、西咸租赁等多家子公司,为秦创原平台研发新产品,并为先锋队提供人力支援。西咸资本则跑向市场与多家金融机构广泛合作,增加秦创原资本支持。
西咸金控正在为秦创原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为陕西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增添着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