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 佛山报道 显山露水,赛龙夺魁之志;谈古论今,仰望星空之谋。12月14日,一场以制造业为主题的论坛在佛山南海区魁星阁“低调”召开。
说它“低调”,是因为现场总共也没有几位听众,只邀请了区里主要领导、工商联还有制造业企业代表到场;但它又似乎颇具深意,论坛探讨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题由区长点题,解题的专家学者深耕区域经济与制造业多年。
制造业重镇点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也并不难理解。
2020年,佛山GDP已过万亿元,其中南海区贡献了3177.5亿元,仅次于顺德区(3667.6亿元),南海区已连续6年位列全国百强区第二;但成绩突出背后问题也很明显——制造业“大而不强、散而不聚”,创新平台不少却实效不强,新旧动能转换亟需提速。
“制造业是南海的根和魂,绝不允许迷失方向。”佛山南海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勇在这场“魁星阁论坛”上态度坚定地向台下企业家代表说,要激发南海全面转型活力,必须要做到“十个坚持”,未来转型之路的关键是产业现代化、城市高端化、人才全面化,通过“产城人”转型实现更高水平发展。
这位从顺德区调任南海区的区长,到任后的第一场座谈会就是企业家座谈会。南海区目前有44.68万个市场主体,其中制造业企业有6万多家,规上企业3402家。
一位在场的政府官员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如何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如何无中生有培育新产业,是王勇最为关心的主题,这才有了今天这场以制造业为主题的“魁星阁论坛”。
“四小虎”谋变:总量与效益双提升
南海,作为珠三角广阔腹地的前沿地带,很早就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成为制造业重镇,一度被誉为广东“四小虎”,凭借制造优势培育出有色金属、纺织服装、家电及机械装备制造的传统支柱产业,连续6年斩获全国百强区第二。
随着城市群、都市圈抱团发展的趋势不断强化,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腹地的南海正积极布局融入大湾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新机遇中,南海也加快了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为产业转型“谋篇布局”。
2017年,南海提出构建“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推动高技术制造业、高品质服务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型生物医药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
近年来,南海陆续集聚一汽-大众、上海重塑、日本东丽、腾讯、阿里、京东、中国中药、宋城等龙头企业项目。目前,“两高四新”产业产值占到南海工业总产值30%以上。
今年,南海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八大转型任务,预计未来5年南海的GDP年均增长8%左右,构建起“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经济总量和质量效益明显提升。
王勇在论坛上提出,南海发展必须要做到“十个坚持”,即坚持制造为本,绝不迷失;坚持区域竞合,绝不懈怠;坚持土地整备,绝不停顿;坚持科教驱动,绝不空转;坚持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绝不动摇;坚持保护品牌,绝不手软;坚持绿色转型,绝不迟缓;坚持集群协同,绝不封闭;坚持财税支持,绝不缩减;坚持亲清服务,绝不越位。
“坚持制造为本”被放在了第一条。“南海以实业为本,制造业是南海的根和魂,绝不允许迷失方向。”王勇说。
王勇认为,产业集群是制造业转型的重点。“政府对企业的精准服务就是要扶持产业链。产业链形成以后,就近供应能稳定供应链,集中采购能降低成本,联合研发能提高效率,打造区域品牌能扩大影响力,此外,还能形成行业自律,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同时也能打通政商之间稳定的沟通渠道。”
科技创新是产业新动能的重要驱动。目前,南海大力发展以氢能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围绕整个氢能产业链包括制氢、储氢、运氢、燃料电池、汽车制造、智能网络化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引入大量企业。根据南海区氢能发展“十四五”计划,到2025年,氢能产业累计总产值将超过300亿元。
“从2009年引进第一家氢能企业,如今南海氢能产业已经覆盖了8个环节,打造出从政策制定、产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应用、人才培养和标准制定的产业体系,氢能产业已经成为南海的一张名片。” 南海区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蔡德全表示。
2019年,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与佛山市人民政府、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了仙湖实验室,未来,仙湖实验室将打造氢能领域的“五个中心”,成为氢能核心技术与新材料的发源地和战略性新型研发机构。
日前,202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在南海举办,共有10个氢能重磅项目签约,8个氢能项目投产投运,5个项目发布。随着一批重磅项目的落地,南海区仙湖氢谷的氢产业链将得到全方面补强。
“氢能产业这个成功的案例证明,只要有战略的定力、合适的路径,我们一定能够开辟一个新的天地。未来,南海在新材料、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科技等新兴产业,也一定会打开一个新的局面。”王勇说。
破题高质量发展:为“无中生有”育生态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的历史时代,南海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区,如何破解传统发展逻辑的路径依赖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陶锋认为,“破解路径依赖的方式是通过政府产业政策推动与市场机制引导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既可通过外部嵌入式的‘无中生有’来发展一个新兴产业,也可从传统产业衍生出新兴产业,衍生出来的往往是最具市场化成长动力的那部分。”
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任天阳认为,“制造业与实体经济是南海的核心竞争力。南海要推进科技创新、产业提升的双联动,发展高端化产业集群,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而富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南海需要培育更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同时,也需要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
据介绍,南海95%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依托于大量的中小企业,大企业才能持续健康运转,产业链、产业集群才能够顺畅稳定。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教授雍和明认为,就是要特别重视这95%中小企业的力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南海要精准扶持中小企业,在政策上打通产业链,布局产业生态。同时,推动科技资本产业大循环,用产业金融、科技金融等多样金融手段扶持高科技企业。”
改革开放40年来,佛山涌现出大批优秀企业家,在时代中孕育出的企业家精神是一代代企业不断迭代创新、开拓发展的根本源泉。
雍和明建议,要在政策和金融领域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为了保护好企业家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府可以对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在评估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企业后,政府再具体提供不同的政策帮助,对于有科技含量、市场潜力大的企业可以加大扶持力度。”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表示,南海可以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背景下广佛同城建设的机遇,同时要在大湾区发展的战略基础上思考南海的产业侧重,抓住未来产业转移的机遇。
“南海作为制造业大区,在新旧动能转换上尤其需要注重产业数字化,也可基于以往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思考数字产业化的新增长点。”彭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