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022期 —
最近大家关于滞胀的讨论又多了起来。
当下供应链中断、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全球制造业PMI连续第4个月下降,大家纷纷担忧滞胀要来了吗?
那么到底什么是滞胀呢?对我们有啥影响?如果滞胀来了,我们该如何投资呢?
01
什么是滞胀?
停滞性通货膨胀(英文:stagflation),简称滞胀或停滞性通胀,在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中,特指经济停滞(stagnation),失业及通货膨胀(inflation)同时持续高涨的经济现象。(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简单来说,“滞”是指经济成长停滞,“胀”是指通货膨胀,滞胀就是指物价上涨但同时经济停滞不前。也就是说要同时满足3个条件才会出现滞胀的现象:
◾一是经济停滞或出现负增长;
◾二是出现明显通货膨胀,通胀水平达到两位数以上或高于经济增长率;
◾三是失业率高企。
那么造成滞胀的原因是什么呢?经济学家认为,造成滞胀主要有2个原因:
◾因被负面的供给冲击,经济产能减少。例如石油危机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上升及利润减少,引致商品价格上升同时经济放缓。
◾不当的经济政策。例如中央银行容许货币供应过度增长,政府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作出过度管制
02
滞胀来了会怎么样??
1短期影响
滞胀会造成通货膨胀严重,企业提供的劳务和物品减少,失业率上升,部分企业甚至会面临破产倒闭,整个经济呈现衰退的趋势。与此同时,高通胀率会影响财富分配并扭曲价格,高失业率会使国民收入下降。
2长期影响
经济的自我纠正会使得衰退自行消失。在长期中,物品与劳务的产量在一段时期内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随着工资、价格根据较高的生产成本进行调整,最终衰退会自行消失。例如,低产量和低就业会一定程度使得工人工资下降,较低的劳务成本又增加了供给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物价水平下降,产量上升,经济初步恢复。
从发展趋势看,今年我国经济发生“滞胀”的可能性也不大。
从历史数据上来看,我国还未出现过严重的滞胀情况。2000 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速下滑叠加通胀明显上行这样的类滞胀阶段,主要是2007-2008 年、2010-2011年、2012-2013 年和2016 年。以2010年类似滞胀的情况为例:在2010年3月至2011年9月GDP增速从12.2%下降到9.4%,但是CPI却从1.5%上升到6.1%(数据来源:Wind,截至2011年),经济增长与通胀相向而行,工业增加值、投资、出口增速等关键指标总体下滑。
类滞胀时期,股市表现欠佳。从上证指数的走势可以看出:2007年三季度至2008年二季度、2010二季度至2011年三季度、2015年二季度至2016 年一季度的几轮类滞胀期间,大盘走势呈明显下行趋势;而2012年四季度至2013年四季度的“微滞胀”阶段,大盘下行趋向较为温和。
数据来源:Wind,2007.1.1-2016.12.30。
03
如果滞胀来了投资中需要注意什么?
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来看,黄金、商品、美元这类资产或更具防御性。
而从权益市场来看,以下板块防御性相对较强,或将存在投资机会:
1消费
滞胀下,必需消费行业受益于胀影响,由于消费品有刚性需求,如食品饮料等,盈利增长或呈加速趋势,家电及农业等消费行业也会有明显的上行空间。
2医疗
收入端的表现好于利润端,业绩相对稳定的医疗板块也可纳入类滞胀防御行业的范畴。
3农林牧渔
由2008年经验看,农林牧渔是滞胀期唯一取得正收益行业,主要受益于肉禽、粮油涨价,期间猪价上涨29.7%,粮食价格指数涨 4.5%。(数据来源:Wind,截至2008年。)
我国还未出现过严重的滞胀情况,且从发展趋势看,今年我国经济发生“滞胀”的可能性也不大。不过,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的背景下,还是需要持续关注相关风险哦。
风险提示(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本文件作为本公司旗下基金的客户服务事项之一,不属于基金的法定公开披露信息或基金宣传推介材料。
本文件所提供之任何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既不构成未来本公司管理之基金进行投资决策之必然依据,亦不构成对阅读者或投资者的任何实质性投资建议或承诺。本公司并不保证本文件所载文字及数据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也不对因此导致的任何第三方投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基金投资有风险,敬请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它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新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本公司提醒投资人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敬请投资人在购买基金前认真考虑、谨慎决策。
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是定期定额投资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
本文件的著作权归汇丰晋信所有,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本公司书面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或者许可他人以任何形式对本文件进行复制、发表、引用、刊登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