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数字经济加速度: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大湾区协同发展

2021年12月13日 19: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润泽子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润泽子 广州报道 广东数字经济正飞速发展。2020年,广东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约5.2万亿元,占GDP比重46.8%,同比增长6.6%,增速比GDP(2.3%)快4.3个百分点。到2025年,广东数字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将要超10.7万亿元。

近日举办的2021(第十六届)中国电子政务论坛暨首届数字政府建设峰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当前数字经济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

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如今,广东走出了一条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双轮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广东以推动实体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得益于政策和市场的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化产业生态也逐渐完善。

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进行时

广电运通是老牌金融制造业企业,曾连续11 年稳居国内银行设备市场占有率第一位。随着移动支付时代来临,ATM机的辉煌不复从前,广电运通也备受影响,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当时我们遇到了很大挑战,因为没人用现钞了,那应该怎么转型?”广电运通高级副总经理关健伟分享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历。据了解,广电运通的数字化转型主要是聚焦“人工智能+”,以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推动升级。“一定要突破技术瓶颈,用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来打破局面。”

关健伟介绍,作为传统金融制造业的广电运通能转型布局新领域,得益于此前在金融设备制造方面有技术基础和经验,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不少应用场景。“例如,以前我们只会给银行提供设备,但现在慢慢走进银行业务中,以城市消费数据协助他们进行网点打造。”

在广东,广电运通的转型并非孤例,产业转型正在进行时。《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显示,广东产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产业数字化水平位列全国第二。

作为我国制造业的“排头兵”,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广东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据了解,2020年,广东全省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及企业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全国41个大类工业行业,广东有40个,其中25个销售产值居全国前三。

数字化为制造企业提供更多跨行业转型的机会,让企业有了更多空间,有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拓宽市场。为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广东全省上下的支持举措密集而至。

广东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以数字化转型重塑广东制造新优势,明确推动传统制造装备联网、关键工序数控化,积极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5年)》和《广东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若干政策措施》两份文件则重点聚焦产业集群,探索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新模式。

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声浪澎湃,据广东省副省长王曦介绍,广东在全国首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产业生态供给资源地,引进培育了570家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累计推动1.85万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57.5万家中小企业上云用云。 

“广东省是我国制造业大省,高校众多、人才济济,在产业需求、技术进步和公共政策的推动上,未来广东省产业数字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董云庭说。

除了省级层面,广东各地级市也已采取行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并涌现出不少典型案例。

从2018年到2020年,广州安排各级财政资金超5亿元用于支持制造业数字转型。以工业互联网为重要抓手,广州从供给端上打造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从需求端上落实省“上云上平台”服务券奖补政策,引导集群内中小企业基于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

据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消息,2020年花都区狮岭箱包皮具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方案获批,成为2020年首个试点。2020年,试点推动15家骨干企业上云,拉动产业链上下游100家企业上平台,减少集群行业成本1400万元。箱包产业链协同制造平台去年4月上线后,已有77家相关企业进驻,降低软件成本80%以上,节省成本超过3.5亿元。

佛山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同样迅速。佛山市政府副秘书长赖紫宁表示,佛山作为全国唯一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涌现出美的集团等标杆企业和智能工厂样板。据了解,美的每年数字化转型投入超20亿元。高投入之下的回报也同样可观,美的微波炉顺德工厂数字化后,订单交付周期缩短56%,渠道库存下降40%,产品品质指标提升15%。美的利润也从2011年的67亿元大幅提升至2020年的272亿元。

催生大湾区数字产业协同生态

抢抓大湾区数字经济新赛道,广东数字产业正走出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并在大湾区发展目标中提到2022年“数字经济迅速增长”。

在广东,未来打造数字产业链的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湾区协同发展。

广东亚太创新经济研究院理事长李志坚表示,数字化的到来为“新空间”和“产业链”赋予了更多可能,未来产业链发展的一个趋势就是围绕区域层面。“大湾区有很多龙头企业,但都是封闭式发展,应更多实现开放式,形成合作的生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最终形成生态优势。”李志坚说。

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徐明则从人工智能企业角度,分享了构建完整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性。“人工智能的产业链复杂,有芯片、模组、IaaS层、PaaS层、算力层、应用层等。我们在算力层比较有优势,但民众的获得感来源于场景的应用,也就是最上层的应用。我认为要更好地构建人工智能的产业生态,只有几个头部公司单打独斗,这是很危险的,若干年后就会需要去补这个短板。”徐明说,虽然广东数据基础好,政策支撑足,但产业链仍有弱点,构建全链生态很重要。

湾区数字产业协同发展离不开数字基建的完善。今年9月开始施行的《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中提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网络互联互通、数字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数字产业协同发展。

近年来,大湾区数字基建推进迅速,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和智慧能源等新基建项目在集群落地、全面开花,新基建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动力。

广东省副省长王曦表示,广东已出台《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实施方案》《5G基站和数据中心总体布局规划》等法规政策,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5G是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广东布局广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广东省5G基站达14.4万个,较去年底增加1.95万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到2025年,广东预计将建成5G基站29万个。

同时,5G作为重要的数字产业,其作用也被高度重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广东要打造全球领先的5G产业创新高地,重点发展5G器件、网络和基站设备、天线、终端、模组、基础材料与核心零部件等产业。在有条件地区建设高水平5G产业园区,持续完善5G标准体系,开展5G重点领域标准化行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形成涵盖系统、材料、芯片、终端、应用的完整5G产业链。

此外,作为全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特色平台,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是广州数字经济发展的新高地,琶洲核心片区落地全省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省首个人工智能产业园。上半年试验区内登记注册企业达到8.1万家,同时增加了1.2万家,实现了营业收入达到2300亿元。广东已经投产使用的数据中心数量也超过160个。

财经日历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