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周报(第26期)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双碳”工作方向;数据中心和5G绿色高质量发展政策出台;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指导意见正制定

2021年12月13日 16:2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王晨,李德尚玉
本期看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双碳”工作方向;数据中心和5G绿色高质量发展政策出台;首个履约期临近,全国碳市场成交量额不断走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指导意见正在制定,绿色金改区或扩容。

临近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下一步,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趋势?

21碳中和课题组推出的碳中和周报,梳理盘点近期碳中和宏观政策、绿色金融等重点消息,致力于发现绿色低碳发展背后的价值。

本期看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双碳”工作方向;数据中心和5G绿色高质量发展政策出台;首个履约期临近,全国碳市场成交量额不断走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指导意见正在制定,绿色金改区或扩容。

一、碳中和政策周报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双碳”工作方向

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落下帷幕,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要坚持节约优先,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在生产领域,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在消费领域,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要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会议也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重点议题,明确“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会议提出,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

21低碳快评:会议在考核、能源安全、能力保障等方面的表述,给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指明了方向。明年相关领域的工作推进需要在节奏上进行调整,要在足够制度资源保障的情况下再推进,这也是对今年在“一刀切”、“运动式减碳”、拉闸限电等问题上的回应和调整。在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方面,会议提出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循环经济或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2、数据中心和5G绿色高质量发展政策出台

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下称《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数据中心和5G基本形成绿色集约的一体化运行格局。数据中心运行电能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率明显提升,全国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降到 1.3以下,国家枢纽节点进一步降到 1.25以下,绿色低碳等级达到4A 级以上。全国数据中心整体利用率明显提升,西部数据中心 利用率由30%提高到50%以上,东西部算力供需更为均衡。5G基站能效提升20%以上。数据中心、5G能耗动态监测机制基本形成,综合产出测算体系和统计方法基本健全。在数据中心、5G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基础上,全面支撑各行业特别是传统高耗能 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实现碳达峰总体目标,为实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方案》强调,要强化统筹布局,在交通、能源、工业和市政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同步考虑5G网络建设;提高算力能效,支持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开展5G网络共建共享和异网漫游,强化资源复用;创新节能技术,鼓励使用高效环保制冷技术降低能耗,加快节能5G基站推广应用;利用绿色能源,鼓励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通过自建拉专线或双边交易,提升数据中心绿色电能使用水平,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促进转型升级,充分发挥数据中心、5G 在促进传统 行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煤炭、钢铁、水泥、有色、石化、化工等传统行业加快“上云用数赋智”步伐,优化管理流程,实现节本降耗。

21低碳快评: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国家今年在数据中心、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加码。节能和绿色是此次文件的核心内容,从文件内容上看,未来节能方面或将成为5G及数据中心等设施的硬性要求,而对于绿色能源利用方面,目前政策依旧采取鼓励态度。

3、首个履约期临近,全国碳市场成交量额不断走高

12月6日至12月1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总成交量25,527,056吨,总成交额1,018,695,958.81元。挂牌协议周成交量3,798,365吨,周成交额160,367,221.02元,最高成交价43.19元/吨,最低成交价40.40元/吨,12月10日收盘价为42.69元/吨,较12月3日下跌0.58%。

大宗协议周成交量21,728,691吨,周成交额858,328,737.79元。截至12月1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76,924,154吨,累计成交额3,202,767,585.75元。

21低碳快评:全国碳市场的成交量和成交额随着首个履约期临近不断走高,相对上周又几乎实现翻倍增长。但与之相对的是相对平稳的价格趋势,目前全国碳市场的价格机制还不明显,交易主体较为谨慎,随着更多元的交易方式、产品不断丰富,价格机制将有所显现。

4、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国家能源局将按月调度加快进度

近日,国家能源局召开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月度形势分析视频会。国家能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志武主持会议。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有关司,内蒙古、陕西、四川、甘肃、青海5个省(区)能源局,有关电力企业,研究机构和行业协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落实2021年可再生能源电力建设任务,听取了各单位的工作进展汇报,分析了存在问题和原因,提出了意见建议,明确了有关工作要求。对各单位反映的问题,将分类推动解决。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进一步加强按月调度,定期召开形势分析会,促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21低碳快评:可再生能源不稳定的属性决定了相关调度工作需要更强的灵活性、更全面准确的动态监测能力。能源局从国家层面针对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四川等关键地区进行按月调度,正是顺应可再生能源的上述属性进行的工作调整。未来,地方或许也需要沿用相关做法,研究更具灵活性的工作机制。这对于数据监测和分析能力的要求也将更高。

5、危废管理再添两项新规,跨省转移将面临更强监管

由于新修订的《固废法》要求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应当全程管控、提高效率,1999年印发实施的《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当前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工作需要。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公安部和交通运输部制定发布了《危险废物转移管理办法》,该办法要求,对危险废物转移全过程提出了管理要求。

《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危险废物转移总体应遵循就近原则。危险废物长距离转移不利于环境监管,环境风险高,涉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多发生在这一环节;危险废物大规模、长距离转移还将大幅增加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就近原则要求尽可能减少大规模、长距离运输。强化危险废物转移环节信息化管理,推动实现危险废物收集、转移、处置等全过程监控和信息化追溯。同时,优化危险废物跨省转移审批服务,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对申请材料、审批流程进行了简化,提高审批效率,加强服务措施。

同时,生态环境部还印发了《危险废物排除管理清单(2021年版)》以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促进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降低企业固体废物管理和处置成本,是提高固体废物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减轻企业负担的重要举措。

21低碳快评:危废管理是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重要内容,此次在管理方法和清单上的明确规定,为地方落实相关政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另一方面,长距离运输过程中的化学品的排放问题也将随之有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但解决危废污染和排放问题的根本方式还是科学妥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这部分内容已经在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上有所体现,未来或将出台或更新专门的政策法规。

二、绿色金融周报

1、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指导意见正在制定,绿色金改区或扩容

1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人民银行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关于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举措推动完善绿色金融基础性制度安排,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和绿色金融标准。截至2021年第三季度末,内地绿色贷款余额为14.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1万亿,同比增长35%。

此外,央行实施了将绿色债券纳入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范围、设立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债贷款以支持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加工和煤电清洁高效利用、组织金融机构针对若干重点行业开展气候风险敏感性分析、有序推动于六省区九地设立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扩容工作等举措,多方面推动绿色金融积极发展。

21低碳快评:近年来,央行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践,在标准制定、激励机制、产品创新、地方试点和国际合作等领域不断探索。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建立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为实现碳减排约束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

2、京港共建国际化碳交易市场,推动北交所上市一批绿色低碳中小企业

12月6日,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在第24届京港洽谈会京港金融合作论坛中致辞表示,北京与香港需要在绿色金融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强京港两地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绿色企业和绿色金融人才的沟通和交流。要推动绿色金融机构深度合作,共建国际化的碳交易市场,推动资本市场更好服务绿色发展,共创绿色金融国际标准,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支持香港交易所与北京证券交易所加强合作,分享上市公司治理方面的经验,推动北交所上市一批绿色、低碳、具有较强社会责任、践行ESG理念的优质创新型中小企业。

21低碳快评:当前,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今年,北京市倡导提出的金融机构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性倡议以来,为未来金融机构促进气候友好、推进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遵循和自律参考。标准、披露、产品、激励是绿色金融领域的四大支柱,内地和香港各有优势。未来内地和香港将会通过共同推动“一带一路”和第三方市场绿色投资等方式加强合作。

3、上海发布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操作指引,支持金融机构碳金融创新

近日,人民银行上海分行、上海银保监局、上海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印发《上海市碳排放权质押贷款操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从贷款条件、碳排放权价值评估、碳排放权质押登记、质押物处置等方面提出20条具体意见,厘清碳排放权质押的各环节和流程,支持金融机构在碳金融领域积极创新实践。《指引》对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的价值评估、贷款期限、定价方式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在碳排放权的质押登记、质押物的管控和处置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初步厘清了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

21低碳快评: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启动,碳金融的作用愈发凸显,通过金融资产配置帮助企业将无形的碳排放权转换成“真金白银”。上海关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指导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优化业务流程、创新金融产品,更好服务碳市场参与主体,为金融机构未来利用全国碳排放权或其他环境权益开展融资业务提供了参考。

4、杨伟民:企业投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应可交易且有回报

12月11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高端论坛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在致辞中分享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义。

他表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可持续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损害、生态足迹、碳排放脱钩。通过生态产品价值的交换实现它的价值,保护修复生态空间、增加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但并不是所有的具体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都要由政府来包办,很多事情可以由企业等市场主体来投资兴办。这就要使得生态产品可交易有回报。

“实现碳中和可以研究探讨按照人口公平分配碳排放权,城市化地区的人口碳排放多,生态功能区的人口碳排放少,可以通过碳市场进行碳交易,使我们未来实现的碳中和显得更加公平、公正。”杨伟民说。

21低碳快评:目前,生态保护修复领域资金主要来自于财政投入,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等。近年来,央企各自承担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投入的资金量也逐年增长。已经有多路资金陆续进入生态保护修复领域,前期进入的投资者也已经开始收获果实。生态保护修复需要全社会共同付出,社会资本在生态保护修复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收益。

5、澳门发行首笔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

2021年12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山市中心支行、中山市金融局和中山市发改局等部门,推动广东中山市民营企业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澳门债券市场成功发行2亿美元3年期绿色债券,吸引了内地、香港、欧洲以及澳门本地投资者的积极参与,最高认购倍数近3倍,最终债券发行利率为1.6%。这是澳门债券市场发行的首笔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也是内地企业在澳门债券市场发行的首笔民营企业债券,具有重大的标志性意义。

21低碳快评:此次绿色债券的成功发行,是粤港澳大湾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它填补了内地民营企业赴澳门发行绿色债券的空白,从发行程序、评级程序、绿色认证等方面为后续内地非金融企业到澳门发行绿色债券提供了标准范本,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6、湖州:建立外汇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

近日,湖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关于创新优化外汇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建成功能完善、传导有力、支持精准、风险可控的外汇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引导、推动外汇金融在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加强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跨国公司资金集中运营、QFLP业务试点、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等外汇管理改革政策在绿色低碳领域的应用。引导辖内银行有针对性地开展跨境外汇金融业务。重点建立跨境融资重点企业、重点进出口企业、绿色低碳重点项目三张清单,确保各项支持服务举措更具有效性。明确整体工作框架和各部门的工作责任,提出建设绿色低碳外汇业务系统的目标。

21低碳快评:湖州建立外汇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助力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能够充分发挥外汇服务在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融合外汇服务与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为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力量。

7、中节能发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及路径探索》

近日,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研究成果《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及路径探索》,展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生态产品交易机制及平台搭建等研究成果。结合案例分析了如何推动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探索和实践,在生态产品清单编制、生态产品价值业务化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场景和特色产业研究等方面的成果。围绕着不同的场景整理了政府可以采取的政策工具类型,以及政府、企业、个人、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及参与方式。

21低碳快评:市场对价格的发现机制有助于挖掘生态产品的真实价值,该研究为政府针对不同生态产品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为企业和社会资本挖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领域开发和投资机会提供经验借鉴。

8、福建海峡银行成为中国境内第8家“赤道银行”

12月8日,经赤道原则协会批准,福建海峡银行正式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境内第8家“赤道银行”。福建海峡银行正在加快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制订绿色金融发展五年规划;在总行层面成立绿色金融委员会,并设立了绿色金融部;实行差别化考核机制,降低绿色项目融资成本,为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绿色化改造提供金融支持。

21低碳快评:目前,国内有兴业银行、江苏银行、湖州银行、重庆农商行、绵阳市商业银行、贵州银行、重庆银行七家先后采纳赤道原则,中小银行居多。如何以采纳赤道原则为契机,服务绿色发展,践行企业社会责任,有效防范环境与社会风险,将成为中小银行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契机。

 (实习生赵宇心、曹宇飞、任怡均有贡献)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