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相倾慕添动力,解码稳外资、稳投资的“烟台现象”

2021年12月13日 18:30   城市频道   陈明一
稳外资、稳投资的“烟台现象”,一时成为佳话。

迈入十二月,“十四五”开局之年即将收官。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以烟台为代表的许多国内城市,纷纷开启了“总结模式”。

事实上,在后疫情时代,盘点助力城市发展的众多要素,“对外贸易”受到的牵绊尤甚。“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一句箴言在定心的同时,仅从中国成功的抗疫成果,一些国家找到了解题思路:借力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探寻更多的生存空间。

对于开放型的城市而言,这是一次机遇,但随之而来的稳外资、稳投资,保护市场主体等工作任务,可谓任重而道远。

12月2日下午,“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暨深化与日韩合作推进会圆满落幕。借助本次推进会,山东各地市同时举行分会场活动。其中,烟台市收获了总投资1亿美元的6个项目签约落地,涵盖医养健康、高端制造、商贸服务、现代高效农业等多个领域。

推进会现场,有业内人士评论,深化对日韩合作,烟台向来“驾轻就熟”,今年以来,烟台市累计引进日韩资项目112个,实际使用日韩资1.8亿美元、增长43.1%,约占全省的1/5,总量持续保持全省第一。

稳外资、稳投资的“烟台现象”,一时成为佳话。

良栖之筑,倾慕自然来

好的发展环境,是一种两相倾慕。1987年,烟台拉开了世界500强企业落地投资的序幕,至今,10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烟投资设厂,这里成为跨国企业最密集的城市之一。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山东对烟台提出“加快建设新时代改革开放高地”要求,烟台也在不断深化与世界500强企业合作层次和水平。

事实上,烟台之所以深受跨国公司的青睐,终究仍要回归城市的内在修为,这是一个“两相倾慕”的过程。

2021年,烟台市创新构建招商引资新体制,乘势抢抓对外开放“新风口”,将滨海城市的美丽本质,延伸至城乡融合发展的全域,同时,焕新积极进取的发展环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稳固。

而在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这一定律体现的淋漓尽致。自2019年8月获批,两年来,烟台片区新增外资企业200多家、外贸企业1500多家。今年上半年,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4家,新引进三类500强项目11个,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88%。

8月31日,自贸区驻地海关与烟台开发区财政金融局签署“关保通”合作备忘录,推出通关便利化新模式,企业在全国各地办理通关时,均可享受先放行货物、再按月集中缴纳税款,有效降低了货物口岸仓储成本,缓解了口岸货物积压难题。

经测算,达到资质的70余户企业,年降低经营成本可达1500余万元,盘活企业现金流16亿元。投资贸易、项目建设,以及金融创新,这是烟台片区攻坚的三个重点,这里推出了外资跨国办、远程勘验、远程帮办代办、一证一险等15项“首”字号创新举措。

面对各个城市“双招双引”竞争的日益白热化,“签约”并不代表终将“落地”。“落地”的本意在于建设用地。这是招商引资得以顺利快速进行的前提,也是稳外资的关键一环。

随着场地平整已完成,地基开始施工。6月3日上午,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提交了申请材料,当天下午就取得了全部许可证,“一枚印章管审批”为项目提前建成上了保险。

所谓“一枚印章管审批”,即对管理内容相近或同一办理阶段的多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项,做到“一表申请、合并审查、集约审批”。通过合并市政设施建设类审批事项,申请材料由12项减为4项,办理时限由7个工作日压至2个。

“一枚印章管审批”只是自贸烟台集成式“项目开工系统”中的承前启后的一环。对客商而言,时间就是资金效益、市场机遇。面对从项目选址、立项、用地,到规划设计、施工许可、竣工验收,涉及7个审批机构、41个审批环节的繁杂审批流程,烟台片区跳出就单个事项办理时限不断压缩的“碎片化”思路,着眼全链条集成式整合,一招化解“万里审批图”,审批效率步入“全国最快”梯队——

全国首创“四书合一、三一审批”,建设单位可以整合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申请报告、节能报告、社会稳定风险分析报告、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共同形成一个报告文本;全国首创“远程帮办代办”服务模式,自主研发远程音视频功能模块,嵌入山东政务服务平台,借助远程桌面共享、远程桌面控制等方式,为项目方提供远程帮办代办服务……

事实上,后疫情时代的“双招双引”,受疫情、国内外经济下行影响,除却政策支持,政务简化等先遣举措,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要想快速发展,充足的资金需求成为创业创新所面临的首要难题之一。此时,金融服务成为重要环节。

今年6月到8月,烟台海洋牧场“百箱计划”首批量产型深海智能网箱平台“经海001号”到“经海003号”陆续在长岛海域投用,激活了烟台乃至中国北方渔业养殖一池春水。作为项目实施单位,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在“亚洲装备水平最高的海洋牧场”建设中,跑出了高质量经略海洋的加速度。

实施“油转渔”“油转油”的战略转型是装备赋能渔业的新一轮发展浪潮,资金是最大的缺口。烟台片区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在全国首创海洋牧场“一证一险”信贷模式,通过政府确权、保险增信,让银行放心贷、安全贷,金融一站式服务体系,破解了企业融资难题。

海洋牧场融资方式的成功探索为确权机制创新提供了突破口,烟台片区接续实施差异化探索,全国率先成立海洋产业特色支行,推出海洋牧场“保险+信贷”产品,累计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3.4亿元,信贷3.25亿元,有力支撑了“耕海一号”“国鲍一号”等国内首台套、多类型产品的推出。

不难看出,金融一站式服务,目的在于疏通金融进入实体经济的管道,尤其针对不同成长类型的企业要提供不同的金融服务方案。烟台片区以国资平台为牵引,聚焦金融服务前、中、后全过程,在全省首创产融合作“白名单”企业管理,将“白名单”企业纳入信保贷、科信贷、成果贷、人才贷等一系列政策性产品支持范围,从首贷补助、社会资本投资奖励、专项投资基金扶持初创期企业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

创新氛围浓郁,大小主体竞相进步

有了优质的营商环境,诸多企业纷至。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工业门类逐渐健全、发展规模逐步扩大。因工而兴的烟台,目前已形成了涵盖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拥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17家百亿级企业,产业集群取得突破发展。立于山东攻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烟台作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之一,必然要率先垂范。

“十三五”期间,烟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41.9%提高到54.8%,组织实施1000余项市级科技项目攻关,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86个,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28.6%。创新基因,让烟台制造业屹立高质量发展的潮头。 

在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药物创新研究院环渤海药物高等研究院、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三大科技创新平台”强势崛起,尽显烟台重视创新发展,全面强化政策支持,加快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决心。 

探访于“三大科技创新平台”,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在开发区黄金海岸线地带规划325亩土地用于实验室建设,形成了先进材料与大型成形制造等5个研究方向,这是全省第一个通过专家咨询论证、第一个揭牌的实验室,项目建成后将聚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科技新地标。而致力于打造国家级医药研发一体化平台、建成后将成为中国“北方蓝色药谷”的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环渤海药物高等研究院,今年将全面启动高研院内部装修,以及人才招聘、科研攻关等工作。此外,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成立,基于烟台丰盈的物产,获批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

事实上,产业集群式发展,必须重视龙头企业的带动,同时,产业集聚并不是无序的组合,如何培育壮大链条,颇费思量。

在烟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烟台骨干企业争当转型升级标杆,努力向产业链高端环节攀升,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产业链升级做出示范。

走进万华化学全球研发中心,高端现代化的实验室内,精密仪器正在高效运转。自2019研发中心投用以来,万华每年投入超10亿元研发经费。2019—2020年中心成功突破10余项关键和共性技术,其中,脂肪族异氰酸酯全产业链制造技术成果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连续三年蝉联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依靠技术创新,万华集团实现了由依赖技术引进向坚持自主创新,由追随型本土企业向创新型跨国公司的华丽转变。

骨干企业的创新发展,引领科技型企业群体规模不断壮大。2020年,烟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9家,总数达到1120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82家,10家企业列入全省首批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库,科技型企业实现量质双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在我国企业登记网上注册申报服务系统中,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新增“互联网设计”行业,第一个注册企业为“橙色云互联网设计有限公司”,这是一家致力于建设工业产品协同研发平台的烟台企业。

互联网设计正是为解决传统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弱,装备水平低、招人留人难等问题,让企业主直接通过云协同研发平台实现项目管理流程上云。而对于研发服务企业而言,互联网设计更是帮助他们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市场,让其工程师团队能够接到更多的项目,使其就业模式也发生了改变。

2020年底,橙色云互联网设计有限公司经过数年的研发实践,整合完善,隆重发布了旗下重要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橙色·云工业产品协同研发平台。这一平台,独创性地开发了CDS云协同、CRDE云研发两大系统。橙色云在这一领域撬动了潜在的千亿级实体产业市场。

美丽的本质,焕新全域融合发展

“仙境海岸·鲜美烟台”名誉五洲,滨海城市的美丽气质,正逐渐统筹全域,迸发出城乡融合发展的活力。

曾经山脊裸露的岩石被绿意包裹,海边成片的养殖场房被蜿蜒的三色彩虹慢行道替代;新能源大巴车绕岛行驶,完备的垃圾分类让路面干净靓丽;洁净的海洋成为百姓致富的“肥沃土地”,一排排海景民宿拔地而起;公共服务设施颇为完备,民众生活蒸蒸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遇见烟台长岛,你会深刻理解其含义。

2018年以来,长岛累计投入7100万元用以纵深推进立体生态保护修复。这里拆除了近80台风机,黑松、紫穗槐、柽柳等植被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山上扎根扬冠。长岛共完成了10个有居民岛31万平方米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治理,完成植树造林1000亩、退化林改造4200亩,绿化面积由2017年的45万平方米增加到69万平方米、增长50%以上。

当“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今年“两会”的热点,中国正在向低碳经济转型。留观行驶在长岛的一辆辆新能源公交车,这正是在国家号召之下为“碳中和”所做出的积极尝试,同时也是为了长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如今,长岛已经实现了新能源公交体系全域100%运行,在全省率先构建起全域新能源旅游公交体系,同时引入电动共享汽车,为居民提供低碳出行的便利条件。加之,岛外车辆“禁进”、岛内车辆“控牌”等政策的出台,长岛践行绿色出行理念,实现岛内公共循环交通零碳排。此外,这里全域禁放烟花爆竹、集中供暖全部清洁能源替代、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表子”和“里子”两手抓,全方位落实低碳环保、绿色发展的理念。

事实上,践行“两山论”,如何守住“绿水青山”又能转化为“金山银山”,颇费思量。

曾经,作为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长岛“发迹”于海水养殖,扇贝、鲍鱼等海货的出产为长岛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传统养殖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终究还是影响到海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质量换取经济效益的做法终究不是长久之策。

长岛人深知,海洋金饭碗,是蓝色的“沃土”。于此,长岛开始转变了思路,发展生态渔业,启动近岸养殖向深远海的迁移工作,全力打造海洋牧场。

随着生态海藻牧场的建设,人工生态鱼礁的投放,为鱼、贝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我国首座坐底式深远海智能化海珍品养殖网箱“国鲍1号”在长岛下水,尤其,“经海1号”“经海2号”坐底式智能网箱填补了我国在30米水深养殖水域坐底式网箱养殖空白,这里“牧场企业+渔户”的合作模式,实现了企业大网箱带动群众小网箱接力养殖、共同致富。在生态渔业道路上的探索,使长岛在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海洋牧场建设中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乡村振兴有许多模式,现代化农业生产在全国各地的积极探索之下已然较为成熟,而长岛在这条道路上的探索,或许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范本。

再游长岛,这里旅游和自然岸线占比由38%提升至85%;完成近海养殖腾退1.8万亩。通过持续不间断生态治理修复,多年未见的大叶藻、鼠尾藻等藻类在海岸丛生,白江豚、鲸鱼等高级海洋生物频频出现,斑海豹数量增多,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鱼等传统鱼类资源不同程度出现恢复,东方白鹳、黄嘴白鹭、苍鹰等迁徙鸟类数量明显多于往年,这里是一片人与自然祥和发展的天堂。

从营商环境招来金凤,到大小实体竞相发展营造积极创新的氛围,再到长岛巨变反哺城市生态,这是一个两相倾慕的结局,是基于城市内在修为的提升。我们期待开放的烟台,厚积薄发,在打造面向日韩东北亚、连接“一带一路”、连通欧美重要“桥头堡”的征程中,大有作为。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