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京津冀协同发展底层逻辑,共论协同发展创新实践

2021年12月20日 21:13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莎
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要有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和治理思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2021年12月19日,首届“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实践论坛”在线上举办。

“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实践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河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旨在加强区域深度合作,为新时期发展建言献策,为长期跟踪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搭建平台。

本届论坛更多地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问题、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更多地引入了政策与实操领域的聚焦和讨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王立秋在致辞中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中规院紧紧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核心任务和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问题,积极开展相关规划实践和研究工作,与兄弟院和相关机构共同完成了京津冀城乡规划、新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雄安新区系列规划、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总体规划、新一轮天津空间发展战略、河北空间布局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有力保障和推动了各类规划建设工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顺利实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在致辞中通过回顾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京津冀协调发展工作的历程,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现在来讲是国家的重大战略,也是一个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不仅是一项重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遵循着公共政策发展一般规律,学界的前瞻性研究、智库的专业建设支撑了政府的科学决策。作为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实现京津冀的协同发展需要大量创新实践探索。

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在论坛上以“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认识与思考”为题作报告。从三个方面谈了对新时期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再认识。

首先是对协同发展的再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高质量发展为今后的主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中央提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区域发展正由“东西差距”转向“南北差距”,对京津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到滚石上山、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要紧紧围绕非首都功能疏解核心任务和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开展相关研究和规划实践。

接下来是对若干重点问题的思考。坚持战略思维,统筹好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首都圈功能强化的关系。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非首都功能疏解中依然存在不足。要从构建功能疏解与承接的区域联动机制,加快疏解整治各类禁限类存量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承接地的各类设施建设,提高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三个方面解决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问题。大首都圈的结构优化与功能强化要把握城市群发展特征与空间尺度,做好分区、分时、分类的引导,尊重都市圈发展规律,把握好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模式。

坚持系统思维,统筹好对外开放格局和内部循环体系的关系。要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建设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构建面向全球的国际大通道,建设“多区联动”的对外开放平台。要强化内部功能网络建设,发挥城市在扩大内需中的核心作用,优化城镇体系格局,建设新型消费中心体系,畅通城市群内部流通网络。

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好生态保护修复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关系。要推进生态本底整体保护和修复。要构建绿色低碳生活和高品质生态服务体系,构建服务京津冀的魅力休闲体系。

坚持创新思维,统筹好城市更新行动和新空间场景营造的关系。要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要强化空间耦合布局,营造生产生活新场景。要强化多元市场主体参与。

最后提出未来创新实践的倡议。要共同建立长效性、过程型的研究机制;共同搭建战略性、开放式的研究平台;共同聚焦前沿性、关键性的研究领域;共同探索创新性、实用型的技术方法。

以跨区域的都市区建设,推进一体两翼的京津冀协同发展

首都区域空间规划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唯佳在论坛上作报告。报告指出,七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一体两翼战略的迅速推进,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重点领域的率先突破,为人口流动与城乡聚落的空间优化创造了条件。今天,在北京、天津,各自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50—70km半径区域范围,人口密度大于2000人/km²,外围地区在中心城区通勤就业占本地就业人口5%以上的超大城市都市区。

报告认为,距离世界级都市区京津冀的都市区仍然面临区域协调不强,发展差距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方面首都功能和中心城市的全球竞争力有待加强,外围地区对中心城市支撑不足,另一方面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中心城市减量、转型发展的红利,外围地区就近利用难,接受有限。主要原因在于都市区中心城市与外围地区行政等级不对等,政策资源不统一,协同效率不高;加之都市区跨区域的公共交通、公共服务、人居环境改善、生态保护等重大项目、重大工程方面的共建共享合作开发机制不健全,以及外围地区缺乏必要条件和能力,有效接受中心城市发展辐射。

报告提出建议,凝聚中央与三地力量,创新区域合作体制,以跨区域的都市区建设,优化一体两翼的京津冀协同空间布局,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主要包括:1)制定完善京、津都市区空间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2)破解跨行政区的合作掣肘,创新与政策落实、实施监管、特殊财税安排和治理考核相衔接的都市区发展机制;3)创新跨行政区对接的跨界地区规划联合编制、联合审批、联合督查制度;4)创新多主体、跨区域合作的产业、交通、生态、人居环境等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开发建设、运营维护模式。 

营城建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底层逻辑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石晓冬在论坛上分享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底层逻辑。其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首都区域规划治理成为体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围绕首都城市的价值实现和功能运转,在更大范围进行资源要素合理配置继而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改善区域人居环境,是现代版营城建都的底层逻辑。古往今来,首都地区实现长久发展需要区域力量的协同加持,同样首都区域整体发展实力提升,离不开首都城市的核心带动引领作用。

其认为,首都区域规划治理是时间、空间、制度、路径等多种要素关联交叠的复合体系,涉及多圈层、多环节和多形态,为此以首都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作为根本遵循,构建了包含国家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结构治理、改革治理、依法治理、协同治理、系统治理等八方面治理特征的架构体系,并应用于由首都核心区、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多点地区、生态涵养区等首都局部空间圈层拓展至首都都市圈、城市群、全国等更广阔空间范围的圈层治理实践,以期不断优化空间结构、资源统筹,使首都功能发挥更充分、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完善、人民生活更宜居、区域实力再提升,从而构建高水平协同治理格局、形成区域治理协同局面,体现出新时代首都区域规划治理逻辑。

雄安新区启动区建设规划体系构建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雄安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殷会良在论坛上分享了雄安新区启动区建设规划体系构建。其指出,从2017年新区设立以后,雄安新区建立并完善了“1+4+26”规划体系,形成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基础。随着雄安新区建设的全面展开,“1+4+26”规划体系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原有规划体系基础上,参考了目前国土空间规划部门对于开发建设许可、行政审批相关要求,构建一个从近期规划-工程专项-项目设计连续实施、逐层分解、进一步细化的体系,建立适应集中大规模开发建设的规划工作框架,确保雄安新区建设有序推进。

规划工作框架的目的是要解决从规划到规模建设转化的要求,从规划到建设重点要做好3个转换。

在工作内容上,由2035年规划蓝图向3—5年建设蓝图转换。建立“1+4”的基础体系锚固基础底盘,在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构建1个近期规划和4个实施性工程专项规划。

工作方式上,由常规的规划咨询向全周期的伴随服务转换。中规院是雄安新区起步区和启动区的责任规划师单位,负责技术统筹和部门支撑工作,加强技术统筹,提升设计品质。

工作机制上,由日常管理机制向现场智慧机制转换。依托现场指挥应对难以通过正常行政手段解决的大规模建设中的问题,采用项目建设“双例会”制度,通过协调会议统筹协调造价、安全、竣工验收等问题。通过查漏补缺不断制定新的建设导则和技术导则,适应大规模建设现场临场指挥的要求。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成效和新趋势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战略规划室副主任王利伟在会上报告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新时代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之一,实施七年来取得明显成效,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北京“大城市病”有效缓解。在非首都功能疏解这一“牛鼻子”的牵引下,常住人口实现由增到减的拐点性历史变化,交通拥堵得到明显缓解,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二是京津冀“抱团发展”态势增强。在国家统筹协调下,京津冀三地建立了紧密协作关系,在交通、产业和生态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三是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功能彰显。北京对津冀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并且京津冀作为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作用逐步强化。

报告认为,新时期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向纵深推进,表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更加注重构建协调有序空间格局。“四梁八柱”政策体系建立,新一轮非首都功能疏解拉开大幕,“轨道上的京津冀”进展迅速,协同发展进入攻坚克难期,网络化空间格局加快形成;二是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协同,更加注重挖潜区域整体功能价值。重大战略功能区建设加快,全面推进产业深度融合和建立现代生态联防联治新机制,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级产业集群和构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绿色生态屏障。三是从政策调控到市场主导,更加注重建立紧密协作空间联系。协同发展政策机制日趋完善,多元空间协作模式不断涌现,更加突出市场主导作用。

关注我们